算命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类发展史。在互联网的今天,“算命”同样也赶上了发展的潮流。在一些平台中,只要搜索“算命”“占卜”等关键词,就会出现专门的算命店铺,价格从50元到500元不等,有的商家一个月能接到上千单,一单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经计算,月销售量可达数万。这些美其名曰“传统文化”“玄学”“民俗”“国学”的迷信活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花样翻新地充斥在互联网隐秘的角落里,而背后则是规模可观的“迷茫市场”。
“互联网+”算命花样多
要在元宵节前赶回实习的公司,老家在兰州的小史纠结了。他在出发前刷手机意外发现一件特殊商品:网上算命。支付了18元“咨询费”,小史20分钟后拿到了答案:“你的命格适合远方,离家越远越好。”自此之后,小史手机上不断收到类似“商品”的推荐:“如果不是大数据推送,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感觉就像打开了‘异世界的大门。”
“看相”这一古老的算命服务在网上不少。在一个商品页面中,卖家称要消费者提供正面、侧面照,否则难以提供準确服务。除了看面相外,还能提供“整容”咨询。
除此之外,一些“祖传秘方”也在网上出售:比如有人称家中长辈可制作“草人”借以“转运”。还有些算命开运方式则直击年轻人痛点,如解决职场难题、应对催婚等。
除了购物网站里暗藏的各类算命“服务”,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此类内容也不少。春节前后,朋友圈里兴起一股“新年预测”风潮:随机抽取一个字或一张签后,需要转发至朋友圈才能查看具体解读——在微博和微信中,同样活跃着一批“命理专家”,通过“免费算”+“转发查看”模式,吸引大批流量聚集。
无论是“转发吸粉”还是制作短视频,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占卜师”“预言家”们,获取流量之后最终目的仍是“变现”。
在某个以“风水”出名的公众号里,可通过扫文中的二维码转进另一个页面,由“大师”提供每日运程、各类“开运技巧”,但需缴纳99元方可入群。还有一些公众号虽然提供的信息免费,却在各种危言耸听的文章背后附上“新年转运手链”等商品。
高学历年轻人为何愿缴“智商税”?
选择付费算命者“多有心事”,往往不是感情受挫、事业遇阻,就是祈求升学顺利、早结良缘。占卜者抓住这些痛点和焦虑,以“转运”“消灾”之名贩卖虚假的安全感,很容易攻破测试者的心理防线,继而疯狂敛财。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占卜的诈骗伎俩其实并不“新”。此前甚至有人透露,一个90后塔罗师一年可赚一套房。但有网友表示,为什么占卜的价格这么高,还有人愿意交“智商税”呢?从本质上来看,“算命”算是一种心理安慰,有网友表示,自己之所以热衷于塔罗牌,主要是由于每次占卜的结果,都挺准的,但占卜真的准吗?
其实,影响着人们的有两个主要因素:巴纳姆效应和幸存者偏差。人们很容易相信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会对模棱两可的表述进行主观验证,寻找符合自己的部分进行匹配。占卜师只要利用好这一“巴纳姆效应”,便可轻松获取信任,游刃有余地对他人命运进行指点和“安排”。而“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的时候,这个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偏差,人们只是为了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其实是面对竞争压力,需要心理慰藉。”研究生学历的罗先生曾在网上请人看过手相:“当时求职不太顺利,心里挺迷茫的,需要有人在心理上撑一把。”
在罗先生看来,面对社会“内卷”的声音,年轻人的失落与迷茫情绪在所难免,但国内缺少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专业的心理咨询也不讨巧,古老的“算命”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毕竟比起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把责任推到‘命运不济上更容易。”
(摘自《上观新闻》2.24 简工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