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薇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是大名鼎鼎的“理工男”。同时,袁隆平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堪称一流。他在公共场合与人交流常常出言幽默,妙语连珠。
袁隆平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主持人问:“您一共得了20多项大奖,还有以您命名的小行星,别人都称您是伟大的科学家,您怎么看?”袁老不假思索道:“不是伟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翘不起来。”
袁隆平低调为人的幽默,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其虚怀若谷的幽“末”。
幽,其释义之一是“深”。《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传:“幽,深;乔,高也。”袁隆平的幽默,看似笑谈,但其中深藏着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末,释义之一是“微不足道”。《公羊传·桓公十五年》:“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耳。”陈立义疏:“末言者,犹言不足言耳。”亦用为自谦之词。如:末技,末学,末议。
论功绩,袁隆平60年来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田间,潜心于实验,把水稻亩产量从500斤提高到1500斤,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誉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难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有人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可以说,袁隆平获得“伟大”之美誉,当属实至名归。然而,袁隆平却将“高节”偏偏视之为“末节”。正可谓:“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宋·苏轼《醉白堂记》)意即:要求自己高,对待出名不以为意。
在“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荣获“终身成就奖”的袁隆平发表感言:“我知道,大家给我这个终身奖,就是要我干一辈子工作。”
苏轼《墨君堂记》云:“得志遂茂而不骄。”这不正是袁隆平“不能骄傲自满,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恰如其分写照吗?他没有因获得“终身成就奖”,躺在功劳簿上歇口气,而是把“终身成就奖”当作“终身奉獻奖”,视其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鼓励和鞭策。这种“老骥伏枥,志在‘田里”的愈老弥坚的进取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一次过生日,好友谭士珍和夫人一起去袁隆平家中为他祝寿。饭后,三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时,见老寿星竟然站在自己左边的位置,谭士珍就让他站到中间。袁隆平却幽默地谢绝道:“你们俩是夫妻,如果我站在中间,不就是第三者插足了吗?”
袁隆平不但对自己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多力而不伐功”(《墨子·修身》:能干实事但不夸耀功劳),在待人接物方面,亦尽显谦谦君子之风——在公众场合“排座次”时,以一语双关的调侃方式主动选“末”位,令对方心悦诚服,进而达到“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的谦让目的。
毋庸讳言,有些人之“自我膨胀”与袁隆平的“虚怀若谷”,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刚刚有了一些成绩就自以为是飘飘然,唯我独尊目空四海;刚刚出了一点儿名,就把曾经呕心沥血培养自己的恩师丢在脑后,吃水忘了挖井人,甚至以怨报德,与恩师对簿公堂,令老师“寒”心疾首;刚刚有了一些名望就忘其所以,自觉很“伟大”,妄图与历代名人比肩。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不知谦让,以我为大,或喧宾夺主,鹤立鸡群;或颠倒长幼,以少轻老;或抢尖霸上,旁若无人……
凡此种种优“我”之炫,与袁隆平之幽“末”之谦相较,忘其所以者是否该汗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