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的隆重时刻。在此特殊节点,需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反思自身?
大国,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影响世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影响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不仅要变得强大,还要尽可能完美。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影响世界。
当今世界,中小国家的命运,往往都会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全球化起落,忽而升到波峰、忽而跌到谷底,受到深度裹挟。但像俄罗斯、美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国,一般不太容易翻船,不太会由于处于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外部大中小各种国家的博弈而毁于一旦。大国出问题其实主要是在自身。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正在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处于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伴随巨大不确定性的新时期。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同志在世界舞台上是位革命者,他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重要理念就是革命,成为改变近百年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动能。当然,那一时期也有一个较大的盲区,就是中国的革命要跟强者抗衡,但其自身发展,国内的消费、老百姓的需求,包括以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悄然兴起,在中国国内都没有被列上日程。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带动了亚非拉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摧毁了帝国主义几百年来的秩序和体系,但另一方面,也跟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消费和科技进步失之交臂。
第二个时期是在邓小平时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告别革命,蓬勃发展,一门心思搞建设。
2020年1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一时期可以说缔造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用务实办法去意识形态化,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活跃的一大经济体。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软实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跟美国建交、跟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跟韩国、以色列这些没有建交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时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完完全全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当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政策体系的调试和变革没有很好地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贪腐现象,引发了老百姓不满。
但无论如何,第二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全球发动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富起来”的路线紧密对接。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迈向世界高地,迈向世界强国,各方面有了很多新气象。但同时我们也要想一想,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强起来”,到底如何理解?尤其是当今世界有80%多的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它“强起来”的含义,远比我们理解的要复杂得多。我到很多国家讲学和交流,深感存在一种偏差,外国对“强起来”的中国,多少带有一点恐惧。而我们对“强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单相思”,觉得中国强大以后,全球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很多国家,你跟他们的百姓和学者接触的时候,会发现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对话,总的倾向是针对中国崛起,国内过分乐观,外国过分悲观。问题是,现在这种差距还在扩大,乐观情绪继续加大,外部的悲观感也在持续加深,让我感觉到中外关系发生了一种扭曲和对立。
所以我建议,我们除了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在打造大国重器之外,我们的媒体和公众应该能够跟其他国家做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眼光,关切同样的全球议题。从中国来讲,最好的文化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既朝向美国,也瞄准美国。但是,未来一定不是两极世界,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一种多层化、多极化、多元化的方向。中國拥有富有优势的经济体量、巨大的国际规模、强大的国家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我们可以自己数数,也许100个全球问题中,我们只关注前10,而且这前10个问题还是跟大国博弈、经济竞争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有大国风范,要有伟大的心,要与世界千千万万的大多数人同呼吸共命运,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体验,一样能够照顾他们的关切。中国人一定要看一看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他们在21世纪更关心的是什么?更担忧的是什么?比如他们担心粮食问题,担心有没有疫苗,担心气候变化让未来的国土面积缩小,担心物种生存,它们生活的家园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发声,需要中国有更多的年轻人去投入。
所以,中国成长真正的关键是,作为世界一分子的我们能不能关切他人之关切,我们能不能为世界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