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业明 赵莹莹
摘 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先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之后的众多理论家赋予了市民社会以不同的内涵。在众多解释中只有葛兰西的理论别具一格,他在文化层面剖析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从葛兰西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探讨他为何从文化层面入手,分析在革命中市民社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夺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应当首先要取得胜利的领域,要争取的革命主体力量和战略上的转变问题。
关键词:葛兰西;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3-0123-04
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来源
(一)概念的来源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一般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财产关系。“市民社会”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他所認为的市民社会一般是指,城邦国家或者政治共同体。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西塞罗在他的基础上又对市民社会加以文明共同体的含义,这是最先赋予市民社会以文化的内涵。到了近代,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出发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以需要为基础的私人利益体系,认为市民社会就是私人生活领域。提出政治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并决定其产生,认为市民社会只是观念的产物。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由单个的人组成了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又来自于市民社会,而每个人的生存都必须进行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交往活动。因此,市民社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治国家由公民组成,公民来自市民社会,马克思由此得出市民社会是一个决定政治国家的经济概念,而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在马克思之后仍有很多理论家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但视角最为独特的无疑是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在文化层面对市民社会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批判。这与以往诸多理论家在经济层面对市民社会概念展开的批判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亦是如此。
在葛兰西所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国内时局动荡不安,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欧洲大陆法西斯主义盛行。一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的矛盾升级,意大利国内政府的压迫和瘟疫的爆发使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意大利工人开始在社会党的领导下进行罢工运动,但由于缺乏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基于此,葛兰西开始思考为何同是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就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而在欧洲国家革命频频发生但都屡战屡败。他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开始研究,看到了在法西斯主义统治的社会中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来夺取国家的政治领导权,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但是在俄国,革命一旦夺取了武装力量的胜利就等于取得了国家的领导权,因为俄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尚不成熟,就没有强大的市民社会作为其第二道防线,暴力革命的胜利就等于国家政治领导权的获得。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手段更为高级,统治者对人们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教化,使民众从内心臣服于他们的统治,这远比武力征服与暴力手段控制更有成效。葛兰西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了其独特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市民社会
不同于之前的理论家,葛兰西的关注重点并不在于谁决定谁的问题。他所提出的理论是为了解决他的时代所遇到的现实的革命问题。他从同一种革命在不同国家发生但结果截然不同的视角出发,发现东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程度,是造成革命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因素。俄国市民社会相当不成熟革命取得了胜利,相反在市民社会十分成熟的国家革命相继失败,因此他得出,成熟的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坚固的基础。
通过分析葛兰西提出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应该是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与之前的理论家一样,葛兰西并没有单单就市民社会来研究市民社会,他也将市民社会放在了与国家二元对立的状态下进行研究。他主张在研究市民社会时不能脱离国家,因为上层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都隶属于这个有机体。国家正是通过市民社会这个“私人组织的总和”,在无形之中传播自己的统治文化,将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进而更好地控制民众,维护国家的统一。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将上层建筑划分成了两个阶层:第一个是“私人关系和私人组织总和的市民社会”[1],第二个是“政治社会”[1]。他认为,“国家=市民社会+政治社会。”[1]“在葛兰西那里,市民社会所包含的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和知识、精神关系,而不是黑格尔、马克思所说的‘整个物质关系或者说‘整个商业关系。”[2]上层建筑中的第一个阶层——市民社会,代替统治阶级行使对社会的领导权;第二个阶层——国家或者说政治社会,通过国家及其设立的法律机构对整个社会实施直接的控制与领导。首先我们来看市民社会的自身结构组成,显而易见市民社会是指一些民间组织,例如教会、工会、教育组织和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它们在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形之中实现了对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引领。市民社会成了连接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桥梁,统治阶级通过市民社会来传播自己的主流文化,对民众进行思想熏陶,整个社会接受了这种广为流传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就顺应了统治阶级的领导与控制。
这种通过市民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民众实施的文化渗透与教化,与政府直接的武力镇压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统治的施行与稳定。
(二)文化领导权
在葛兰西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市民社会不仅是经济范围内的阶层,也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角色。它独立于政治与经济领域之外而存在。因为,一方面来看,经济不再直接地发挥作用来控制国家和政府,而是通过市民社会这一中间环节采取更加公正的方式,来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另一方面来看,由国家所代表的政治领域也不再去安排强行的经济生产活动。这种通过间接的手段来掌控社会的方式,对那些已经有着相当稳定的市民社会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并且在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与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对无产阶级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因此,葛兰西认为在市民社会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夺取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和意大利革命失败的经验总结,葛兰西意识到无产阶级想要取得革命的勝利,仅仅依靠暴力手段夺取国家的领导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主导权,也就是获得对民众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仅仅采取武力和暴力手段是行不通的,因为依靠暴力手段夺取到政权以后,不能继续依靠武力来维持其统治。而要实现长久且稳定的统治就要从精神上和道德方面获得领导权,这就是文化领导权。人民只有接受并且长期信服于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思想和文化,才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某种统治之下,在思想领域内承认并接受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地位,从而失去反抗的意识。如此一来,统治阶级的目的就达到了。很显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其统治的。
由此看来,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领导权就是,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民众进行说服与教化,最终取得该领域的主导权,从而实现领导。
(三)有机知识分子
葛兰西总结了意大利革命接连失败与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结合他所提出的“国家=市民社会+政治社会”[3]理论,他发现同样是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在市民社会相对发达的意大利,革命攻打的只是依附于稳固的市民社会之上的政治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想要实现革命的胜利,必须将矛头对准维护其统治的市民社会,因为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市民社会这一中介,将自己的统治思想传递给无产阶级,并且使得无产阶级在无形中接受并妥协于他们的思想,从而达到稳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俄国的市民社会尚在萌芽阶段,根据葛兰西的理论,“俄国=政治社会”。因此,革命将现存的政治国家所摧毁,就等于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而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葛兰西提出,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摧毁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基础,建立无产阶级新的市民社会。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唯一而且必须依靠的就是知识分子。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基于区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定义的,这种知识分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他们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思想上往往是脱离实际的。而葛兰西认为,“并不存在任何独立的知识分子阶级,但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1]就算是最简单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劳动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也会有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不同社会职能,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思想上具有革命的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他们领导思想文化变革的社会功能。
如此看来,有机知识分子可以作为社会的“大脑”。他们具有革命的思想,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新的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先入为主,将散落在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力量联合起来。只有首先在思想领域说服革命的主体力量,将他们更好地团结起来,那么之后不论是采用暴力手段还是和平演变,都将对革命的后续发展有积极作用。有机知识分子自身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具有实践能力的革命主体力量相结合,从而建立新的市民社会。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有别于传统的远离实际只知理论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提出有机知识分子要改造传统知识分子,并融入大众。扩大有机知识分子群体,构建无产阶级革命的市民社会,夺取文化领导权。
(四)阵地战
列宁曾经说:“不同国家背景下,革命的发展方式也是不一样的。”[3]葛兰西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不同于第二国际所倡导的运动战,他主张采用阵地战的战略来夺取革命的初步胜利。
1.相比于运动战来说,阵地战所采用的是渐进式的进攻方式,而不是追求吹糠见米的效果。因为在市民社会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想要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瓦解资本主义的统治是一场相当漫长且艰辛的战争。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用“分子入侵的方式”,逐个攻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民社会组织,比如教会、学校、工会等一些机构,逐渐将无产阶级新的思想文化渗透于其中,最终获得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导权。葛兰西还认为在进行运动战的同时,要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简单灌输,还需要培养新的有机知识分子来壮大革命的队伍。教育的对象不必仅仅局限于无产阶级,我们可以向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与组织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使广大社会成员实现向有机知识分子的转变,从社会的各个行业来推动革命进程。
2.第二国际所说的运动战是要求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发起主动的进攻,采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治领导权。可现实问题是,首先,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社会结构比较完善,单单从政治领域对其发动进攻困难较大。因为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并且其意识文化领域并没有完全摆脱资产阶级的控制。其次,无产阶级就算采取暴力革命方式夺取了政治领导权,但他们在意识文化领域内没有建立完备的思想理论来维护战后急需稳定的场面,此时是无产阶级最为危险的时候,因为资产阶级强大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并没有完全被推翻,所以他们完全有机会卷土重来。
所以经过种种考虑,葛兰西將目光投向了阵地战这一战略。
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比起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而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革命性的意义。他没有从经济领域继续以往理论家的研究,而是从文化层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市民社会在国家组成部分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葛兰西创新性地从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有机知识分子和战略问题上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权从经济领域转到了政治文化领域。
在文化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研究的重视。最为显著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和有机知识分子等理论成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并且产生了诸多的科学理论。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文化研究”思潮有着极大的积极启示意义,对我国当前的国家建设和发展也充满了借鉴意义。
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为了说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且随着改革情况的变化问题会愈加复杂。面对已有的和即将到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改革的初期由于生产力的极不发达,我们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经济建设领域,忽略了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极大好转,我们有精力同时也必须要重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从总书记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意识形态的建设也相当重要。因此现阶段我们要在经济建设有所成绩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注重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虽然现在的中国社会与葛兰西当时所看到的东方社会大相径庭,但当今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渗透却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社会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向东方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和理论价值。所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文化领导权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见效慢的工作,但一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那后期的工作将非常顺利。同资产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一样,我们也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来传播我们的主流文化。比如说,教育组织、社会媒体、某些其他的社会组织,以及在行业中有一定地位的领军人物。重视教育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特别是高校,因为高校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必须要重视对人才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防止出现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管理,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更要严格把控信息的传播与渗透,大众也要做有鉴别能力且立场坚定的媒体参与者。
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艰辛且漫长,但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且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属于我们社会的强有力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62.
[2]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黄华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9.
[3]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has a long history,first proposed by Aristotle.Many theorists afterwards gave civil society different connotations.Among the many explanations,only Gramscis theory is unique.He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at the cultural lev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scis social background,why did he analy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revolution from the cultural level,and in the process of winning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the proletariat.should first win the field and win The subjective force of the revolution and the strategic change.
Key words:Gramsci;civil society;cultural leadership;organic intellectuals;positional battle
[责任编辑 晓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