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梅 张敏
语文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其中不仅涉及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还蕴藏着不少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素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呢?
一、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物质文明丰富,且在精神方面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当中。同时,在正式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范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本篇课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以明确的是,其中蕴藏着不少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此,在正式教学时,当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具体来说,教学重心不应当仅停留在“草船借箭”这一件事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而切实体会到中国古代丰富且悠久的军事文化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萌发欣赏、热爱之情。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影视片段在课堂上放映,让学生认真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渠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和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受到深入人心的歌曲和饱含时代特征的服装等的感染,以便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在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不断学习,促进自我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运用,就能够有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和延伸教学范围,增加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文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课内课外资源,塑造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然而在新时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局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就有必要将课外资源利用起来,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
以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热闹气氛以及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成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后,教师可以适当引申出一些文中未曾涉及的知识,即:先秦时期将春节称之为“上日”“元日”;两汉时期则将春节称之为“三朝”;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将春节称之为“元旦”“元”;清代将春节称之为“元旦”“元日”……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当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寻找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并且结合这些资料,绘制一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教师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将其张贴到班级展示栏。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以往学过的经典诗文和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在早读课期间大声朗读,以此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在正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抽出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校园内的图书馆或阅览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学阅读环境,让丰厚的图书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有利条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课外资源,并且将其与课内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强化学生感悟的同时,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完善,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有效化解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作者主要是以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来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与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正式教学前,教师从互联网上搜集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且将其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句话,配上一段视频或几张图,为后续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强化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进而在学生心底种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种子。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同类文学读物,如《徐霞客游记》等,将其分享到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连接桥梁就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教材,而是更加便利、高效的信息媒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进一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就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并且找出信息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获取有效信息。这样一来,不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到实处,还对学生思维的激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拓展语文教学的范围,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课内课外资源,塑造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三个方面着手,以此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岔河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