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倾城
2005年,在德国汉堡阿尔托那地区的湖泊中,1000多只蟾蜍身体膨胀破裂,内脏器官四处飞溅。该事件发生后,媒体将这个湖泊命名为“死亡池塘”。
不久后,一位名叫弗兰克·穆茨曼的专家揭晓了这一奇异现象背后的谜团,原来在该地区附近徘徊的乌鸦是罪魁祸首。他在检查爆炸不久的蟾蜍尸体时,发现它们的背部都有一个小圆形切口,这是典型的乌鸦嘴状切口。聪明的乌鸦发现蟾蜍最好吃的部位是肝脏,于是它们从蟾蜍背部啄开一个切口,吞食肝脏,从而避免了直接接触蟾蜍皮肤的毒液。当蟾蜍意识到乌鸦的威胁时,其本能反应是让身体呈现防御式膨胀,当肺部膨胀失控时,蟾蜍的内脏器官就会爆裂,内脏四溅。
婆罗洲生活着一种名叫“Colobobsis”的爆炸蚂蚁,这些红色小蚂蚁虽然缺乏正常的防御机制如刺状结构,但它对付捕食者的方式相当极端——身体爆炸。当入侵者进入它们的领地时,它们会向敌人露出屁股进行警告,如果这种警告不奏效,它们就会用下颚压制敌人,并且收缩自己腹部直到腹部爆炸,释放出一种有毒黄色液体,带着一股类似咖喱味的怪异气体。虽然这种防御措施非常极端,而且小蚂蚁自己也会丧生,但是它们的自我牺牲保护了蚂蚁种群和领地的安全。
在法属圭亚那热带雨林生活着一种白蚁,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它们会在敌人面前引爆自己,该白蚁物种叫做Neocapritermes taracua,背部携带着有毒蓝色液体,被称为“爆炸背包”。伴随着这种白蚁的成长,它们的背包里会逐渐灌满有毒晶体,直到剂量足以杀死入侵者。虽然年龄较大的白蚁不适合继续为蚁群效力,比如外出觅食,但当它们受到攻击时,仍能表现得非常勇敢。当入侵者威胁整个蚁群时,年龄较大的白蚁会面对入侵者,引爆背包,向它们喷洒有毒蓝色液体,牺牲自己保护整个蚁群,而更年轻、更健康的白蚁则负责维持群落。
庞巴迪甲虫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独特能力,当受到威胁时,它会快速地从腹部喷出沸腾的爆炸性液体,其频率甚至可达到一次喷发能连续喷射70次,好似投放炸弹。这种有毒液体是过氧化氢和对苯二酚的混合物,两种物质在甲虫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来自庞巴迪甲虫腹部的一个具备燃烧室功能的部位,这个燃烧室的进出阀门可准确控制混合物的程度。它的屁股可以在1秒内投放700次炸弹。
庞巴迪甲虫喷出的有毒液体温度高达100摄氏度,可有效防范并驱逐鸟类、青蛙、啮齿动物或其它昆虫等。这些液体对于昆虫和小动物是致命的,而人若是被庞巴迪甲虫咬伤,毒液进入人的皮肤后,人只会感觉很疼痛。
鲸鱼死亡后,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会在鲸鱼体内聚集,当气体浓度较高时会导致尸体爆炸。2004年,中国台湾出现一例抹香鲸尸体爆炸事件,一头抹香鲸在海滩搁浅,并于救援人员赶到之前死亡。随后救援人员打算把这头鲸鱼的尸体搬回去进行研究,但其尸体重量达到了50吨,意味着至少需要13个小时才能将其装上拖车,在此期间,其腹内腐烂气体迅速膨胀。这头鲸鱼的尸体吸引了许多旁观者,随后尸体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所有旁观者身上都被喷满鲸鱼的血液和内脏组织。鲸鱼尸体的爆炸还产生了恶臭的气味,当地居民不得不戴上口罩。
1970年,一条鲸鱼在美国俄勒冈州海滩搁浅,当地工作人员决定就地处理该尸体,工程师保罗·桑顿提出使用炸药引爆该鲸鱼尸体,计划是通过爆炸使鲸鱼尸体碎片漂向大海,但事情发展并不顺利。
尽管现场周边半径500米范围内都拉起了警戒线,但是炸药和鲸鱼腹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使得尸体爆炸后碎块四溅,依旧让警戒线之外的围观群众身体上溅满血液。负责报道该事件的新闻记者称,一块咖啡桌大小的尸体碎块从天而降,完全摧毁了停靠在警戒线外的一辆轿车,现场非常混乱。桑顿采用的爆炸方法对于清理鲸鱼尸体完全无效,大部分鲸鱼残骸仍遗留在原地,工作人员不得不对其进行人工掩埋。这起鲸鱼尸体爆炸事件成为当年的新闻热点。
2014年,德国发生了一件怪事,一群胀气的奶牛竟导致拉斯多夫一处牛棚爆炸。该牛棚里的90头牛每天可产生多达500升甲烷气体,导致牛棚内甲烷浓度达到危险水平。终于有一天,在静电电荷的作用下,牛棚里瞬间火光四起,轰然炸开,爆炸损坏了屋顶,还导致一头牛受伤。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温室氣体排放总量的14%,而甲烷是地球上危害最大的气体之一,它比二氧化碳多产生大约25%的热量。
珍珠港偷袭事件之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牙医莱特尔·亚当斯在度假时,观察了蝙蝠的生活习性,随后提出利用蝙蝠轰炸日本城市的新想法。他认为,蝙蝠可以自由穿越整个国家,在不造成较多居民伤亡的情况下引发火灾和混乱。令人惊讶的是,该计划被美国国家研究防御委员会采纳,随后召集专家小组进一步探索该想法,最终决定利用墨西哥无尾蝙蝠设计一种微型炸弹。但事实证明,利用蝙蝠轰炸一座城市很困难。首先,必须对蝙蝠进行降温,并使其保持冬眠状态;此外,还需要一个特殊容器,将蝙蝠释放在空中,在这些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差错。在一次试炸行动中,捆绑在蝙蝠身体上的炸弹松开落下,导致地面一处飞机库发生火灾,最终美军取消了“蝙蝠炸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