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武威第二十三中学,甘肃 武威 73300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更加多样、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化程度,以此帮助其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架[1]。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如果说小学阶段是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对学习成果的优化和提升,那初中阶段就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塑造的主要阶段。同时,初中知识内容也更加丰富,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2]。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该阶段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改革浪潮下,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新媒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被广泛应用[3]。但这些方法对于实验课程的适用性较低,尤其是物理实验,其往往涉及更加系统和精准的操作,翻转课堂中,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独立完成,而新媒体教学方法的实感较弱,无法带给学生深切的直观感受[4]。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更加高效,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成为了现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5]。
基于此,本文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展开实践性分析。以实践为基础,对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该研究,以期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帮助。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首先,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特质合理地对其进行划分,有助于学习小组形成积极的团队互助关系,同时,科学分组也是影响实验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不能盲目地由学生自发形成实验小组,而要结合学生意愿及对学生的评估进行分组。目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分组原则是求同存异原则,即小组的组成要保持人员类别多样化,小组之间的组成基本一致。这样分组一方面可以使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由于同质人员较多引起的组内竞争和冲突。在对组内成员进行异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成绩、性别、性格、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在这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划分班级学生可按照优良、中等和后进1:2:1的比例进行。在划分过程中,由教师独立且单独进行,不可对学生进行公开,否则会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影响学生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之中,以此形成组间同质的结构特征,这也是确保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小组的规模在3-6人之间为最佳。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但应控制在2-8人的范围内,人数过多会导致组内的合作深度降低,使小组内形成独立团体,影响小组学习交流效果。在小组确定后,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组内领导者的选择,也就是选择组长。在小组内,组长不仅是组内成员之间的重要协调角色,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帮手,是解决课堂中问题的关键人物。因此,对组长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初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时,可以将已有教学经验作为评选依据,任命成绩好、责任心强,在班级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担任。但在之后的教学中,要逐渐优化组长的选择机制,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评选组长,并建立定期轮换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有效运用,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学习之前明确地向学生表达实验主题和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在实验课开始阶段,教师应先给学生讲授课程相关内容知识,然后在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过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对于此,教师要在讲解的过程遵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并将讲解时间控制在课程时长的三分之一以内,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作小组的成员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组长,其主要负责对小组内的活性进行引导,并根据课程时长对小组探究的进程进行合理控制;其次就是激励员,其主要是动员作用,鼓励成员参与到实验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记录员,其主要负责记录小组实验探究得到的数据、现象等,是小组实验结果展示的重要基础;最后,每个小组内都要安排至少一名检查员,主要是检查成员对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各自组别的实验结果、经验进行交流、展示,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由小组推荐代表组员对对应小组的实验设计及成果进行讲述;二是将各自组别的实验成果和方案在小黑板上演示;三是每个小组以成果展示纸的方式展示成果。
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评价可分为每堂评价、每月评价、半期和期末评价等。小组自评是最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由各小组内部定期实施评价,并客观分析合作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作出调整,能实现扬长避短的目的。在小组自评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总结合作中的优点,肯定小组实验活动中的优秀表现,包括组内互助、组员准备等;其次,要认真反思并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纠正;最后,要明确小组今后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优缺点的总结,制定有利于小组今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上,以某初中班级为例,就其物理实验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成果。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实验班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完成率约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三,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在15人以内,不及格的学生达到15人以上,班级成绩在年级组的排名在最后几名。开展合作学习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即使不留家庭作业,也会主动对课外题进行研究,家长们反馈极好。同时后进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受到组内成员的辅导,回家后逐渐形成了自觉复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成绩上得到了较大提高,带动了全班成绩的前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交际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开展合作学习后,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部分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明显变多。学生也普遍反馈,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后,自己的朋友变多了,学习也变得更加快乐了。其次,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不断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了解到事情通过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往往更加容易,他们可以通过寻求支持和帮助的方式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可以在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的同时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除此之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优于之前。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且更为自信。观点表达时清晰且准确,对于核心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逻辑也更加合理分明。同时,学生在自学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包括复习和预习两部分,这两个过程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独立地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并可以找到对应试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最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以开放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试题为主,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思维模式更加发散。
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领导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社会技能及价值观。在促进学生情感向着健康、丰富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学生对于学好物理科目的信心有明显提高,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全班对物理有充足信心的人数仅为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通过一年的合作学习,对物理有信心的人数达到了1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0%;在信心增强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更加从容,注意力也可以更多地集中到学习上来;其次,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前,能自觉完成作业人数为24人,合作学习后,全班都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且部分同学尝试了主动进行课外题的训练。
实验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各个学校的一个重点问题。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课堂纪律较难维护,对教学效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实验课程中学生的被动性较强,许多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本文开展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性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该研究,希望能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