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美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应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村庄清洁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建设农村“美丽家园”,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实乡村振兴。遵义市礼仪社区为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分别于2014年、2017年将“危改”和“三改三治”正式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作行列,并于2020年初顺利完成人居环境改造工作。
礼仪社区作为遵义市新区建设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为社区的人居环境改造、村民易地搬迁提供良好的条件。
礼仪社区由6个村组成,共8个组,其中2个中心组、6个一般组,共1 324户3 862人,常住人口3 574人,村域面积超过1 469 万m2。礼仪社区作为黔北重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遵义市新商贸中心、人口聚集地、物流中心,成为展示遵义市现代化形象和带动遵义市东扩战略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
根据农村的实际环境情况,礼仪社区的人居环境改造工作从乡村基础设施开始,投入上亿元资金对农村公路、垃圾池、路灯、污水处理池、活动室、便民中心、体育健身场地等进行建设。
礼仪社区针对还未搬迁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危房改造,危改对象主要为被纳入危改指标的“四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参加人家庭),2014~2019年底,礼仪社区已经顺利完成“危改”;2019年底,礼仪社区遵循节约、安全、干净、整洁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条件顺利对建档立卡户实施“三改三治”(厕所改造、厨房改造、圈舍改造及庭院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2020年初,“危改”和“三改三治”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厨、厕、圈等合理分离,排污排水规范有序,改善农房基本居住功能和村民卫生健康条件。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开展,遵义市农村道路交通实现家家通、户户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农村破旧的木房子变成白色砖瓦房,农村整体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周边环境得到较大改观,宅基用地得到妥善规划。
礼仪社区的危房改造工作使农村危房由土瓦结构变成砖瓦结构,礼仪社区工作人员还会协同住建局等有关部门对修建完工的新房进行后期检查验收。危房改造主要采取新建、加固、异地移民搬迁三种方式进行。2019年底,礼仪社区已顺利完成危改,对没有经济收入的特困人员实行易地搬迁,统一搬迁至安置社区,严格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动态管理、应退则退”工作原则,实现新农村建设“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大具体目标。
“三改三治”前,农村家庭基本无独立卫生间,厨房内无规整的操作台。以“农民主体、政府奖补”原则对辖区内,农户住房基本使用功能不全、卫生健康条件不好的农户进行“三改三治”。在人居环境改造的其他方面,礼仪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河道水源进行摸底排查,认真检查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有效防范环境二次污染事件发生。通过“三改三治”实施,每家农户实现农房居、厨、厕、圈等合理分离,排污排水规范有序,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切实增强。
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由许多个体(社区成员)组成,每个成员拥有的特有属性不同系统影响。文章应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方面对礼仪社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中取得成效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浅显建议。
微观系统作为直接影响个体的亲密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礼仪社区作为社区居民常接触的微观系统,为居民提供了温馨的居住环境。礼仪社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较强的归属感,社区会为居民免费提供娱乐场所,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
对礼仪社区的微观系统进行分析时,发现社区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安置存在不足。此次人居环境改造主要对管辖区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改造,对经济困难、房屋破损严重的农户直接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时,缺少周全考虑。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拆掉旧房子、入驻新的社区使其经济来源变得单一,精神文化建设欠缺,房屋分配不合理。
中观系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会对个体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礼仪社区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讲,使居民们对政策的了解更透彻,增进干群之间的亲密度,有效地为改造工作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礼仪社区在人居环境改造工作中充分利用社区社工机构的资源,调动机构社工共同参与人居环境的改造工作。
此次礼仪社区调动社工机构参与人居环境改造工作时,依然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宏观系统主要指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的文化、政治、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礼仪社区由6个村组成,属于新建复合型社区,管理辖区广、人员流动较多、治理难度大,在社区治理中,礼仪社区依然采取比较传统的“社区主导、部门协同”管理模式,居民不能有效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社会工作作为基层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有必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中的专业优势。
(1)帮助易地搬迁困难群众融入新的社区生活。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搬迁困难群众疏导不良情绪、加强关系调适、增强适应新环境的内生动力;链接就业资源、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帮扶、促进互帮互助、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2)做好对社区老人、儿童、妇女的心理辅导。
礼仪社区属于复合型社区,在人口结构上,老人、儿童和留守妇女人数占比较大,社区应允许社工机构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务工作。
(3)做好干群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社区领导应充分调动社会工作者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收集村民对相关工作的想法和意见,促使村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协助村民与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减少矛盾产生,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4)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
微观系统强调家庭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在人居环境改造工作过程中,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差、习惯性地将房屋修建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乱堆乱放。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社区平台,加大对社区居民的环保知识宣传,积极与居民一起商讨环保监督机制,逐步提升环保意识、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的理念。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需要提高城乡社区治理中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社区“单一”的管理主体朝着“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发展。
(1)礼仪社区应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如定期召开居民民主会议,认真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并采纳。
(2)努力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社区物业、居民委员会、社工机构等部门,使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角色。受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即使社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也存在居民不愿参加的状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访谈了解居民对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看法,将收集的意见反馈给社区工作人员,积极采纳居民的反馈内容,提高居民对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热情。
(3)社区应适当放权,减少对社区物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干涉。
(4)社区事务办理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简化日常事务办理流程,开通网上办理业务,为居民办理提供方便的服务,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在人居环境改造与社区治理中,政府部门应逐渐将“政府主导、一元管理”管理方式向“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管理方向转变,对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相关部门提供行动空间,赋予其行动的合法性。社区相关部门应给社会工作者或社工机构提供行动空间,适当放权,减少行政干预,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