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支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全区科技工作报告

2021-04-12 03:52:43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西藏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自治区科技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和全国科技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全区科技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创新型西藏建设任务,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六稳”“六保”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着力加强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开通疫情防控项目速审速批“绿色通道”,组织实施“防疫藏药九味麝香丸挖掘开发研究”等4 个应急防治项目,开展藏药“九味麝香丸”创新研发,挖掘整理近300种防疫古籍文献经典验方,搭建了疫病防治验方数据库。实施应急保障项目“蔬菜产能提升技术集成示范”,累计完成全区15 个县(区)、40 余个乡(镇)8639 栋温室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培训菜农和企业技术人员1000 余人,为疫情期间我区“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争取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280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经费5800 万元,助力38 家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兑现落实69 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资金445万元。区内科技型企业和自治区级以上“双创”载体复工率达100%.

(二)着力保障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

深度参与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断健全科考协调保障机制和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了在我区开展的近百次专题科考活动,累计服务对接区内外科考队员3900 人次,组织区内外260 名科研人员、青年学生深度参与科考活动,取得了一批“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阶段性科考成果。积极参与川藏铁路建设科技攻关,建立自治区川藏铁路科技创新工作联络机制,协同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前期布局成都、北京双中心的基础上增设西藏中心。那曲城镇科学植树引种46种35万余株,7种主要植物越冬保存率达到85%以上,完成绿化示范面积750 余亩,成果已在那曲等地推广应用。

(三)着力加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研究出台《科技厅党组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精准扶贫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强化创新要素、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示范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精准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稳边”专项和“高海拔边境地区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示范应用项目,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提供良种、良法和产业配套技术支撑,形成支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成果包)40余项,建立长期稳定支持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示范点70 余个,各类涉农科技计划项目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县(区),项目区直接带动农牧户5000 户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加强基层科技服务。统筹推进“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和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行动,支持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携项目、带技术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各类技术服务,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和科技明白人,充实基层一线科技服务力量。采取“一县一团”与“一产一团”相结合的选派方式,累计选派“三区”科技人才5300 人次,每年选派100 个以上“三区”科技人才特派团,县域覆盖率达到100%.不断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合作组织3955个,领办创办农牧民经济实体769 个,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6024 户。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首次招录676 名大学生科技专干(科技特派员)。

(四)着力强化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在特色农牧业发展方面。围绕青稞增产、牦牛出栏、饲草增收等农牧业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在解决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种植业上,选育出藏青16等10 个青稞新品种及藏冬26 号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青稞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青稞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710 余万亩,支持打造了白朗县等全区重要青稞良种基地。累计鉴定青稞和大麦种质资源3034份,筛选出优异资源127 份,构建了青稞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和国内首个青稞核心种质库,实现了我区青稞育种手段历史性跨越。首次绘制了青稞全基因组遗传图谱,建立了青稞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研究探索高原特殊气候条件下设施园艺种植技术体系,引进示范一批蔬菜、果树新品种新技术,修订并发布10 个西藏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筛选出适宜西藏种植的蔬菜品种34 类144 个,示范推广苹果、桃、葡萄、核桃、草莓、猕猴桃等5万余亩。畜牧业上,系统开展牦牛、藏猪、藏鸡、藏羊、奶(肉)牛等品种选育、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和示范,建立了5 个牦牛品种选育核心群,累计选育优良后代2800 余头,平均初生重提高了16%,牦牛半舍饲育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于产业化集中养殖育肥出栏。首次绘制出牦牛全基因组物理图谱,研发出牦牛育种基因芯片,构建了中国牦牛30 个品种(类群)的基因库。“类乌齐牦牛”“象雄半细毛羊”“雪域白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加强“雅江雪牛”、藏羊、绒山羊、雪域白鸡、娟姗牛、萨福克羊等畜禽品种扩繁及示范。牦牛(犏牛)经济杂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8 月龄平均活体重达到6龄牦牛平均体重,肉质达到国内特级牛肉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猪育种、规模化健康养殖、藏猪肉制品深加工技术体系,全区首例克隆藏猪诞生。藏羊、藏鸡繁育及奶牛高效养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研制了裂腹鱼等高原鱼类资源人工繁育技术,高原珍稀鱼类黑斑原鮡人工繁育取得重要成果。饲草上,持续开展优质牧草品种引进试验、粮草双高栽培等一系列研究,引进和选育适宜我区不同气候条件和海拔种植的牧草品种(系)30 个,其中“巴青垂穗披碱草”等5个草品种审定为我区历史上首批饲草新品种,开发草产品10 个,在林周、南木林、拉孜、隆子等地建立科技牧草育种和种植基地,累计示范推广牧草人工种植50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建植120万亩。完善主栽牧草品种(系)种子繁育技术规程,初步构建我区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草地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

在优势产业发展方面。研究制定科技支撑草业、畜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茶产业发展科技工作方案,明确科技支撑自治区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加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出特色农畜食饮品100 余个,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青稞米加工、青稞复合酵素、青稞精酿啤酒等产品实现产业化。开展青稞白酒科研攻关,完成西藏青稞白酒制曲、发酵、蒸馏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设计开发出特色高端青稞白酒产品2种,初步完成青稞白酒中试生产线的工艺方案设计。藏医药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质量持续增强,红景天、波棱瓜等珍稀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多种藏药新药研制成功。天然饮用水产业整体生产技术及工艺标准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分析提出西藏优质矿泉水资源八大特征,为水资源产业发展和西藏优质矿泉资源暨“西藏好水”高端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盐湖提锂新工艺在我区首次应用。

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方面。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自治区人民医院等4 家医疗机构筹建首批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西藏藏医药研究中心筹建办公室,稳步推进一流藏医药研究平台建设,设立“西藏藏医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专项”。持续支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累计支持开展组团式医学项目255 个,联合内地优势科研力量,“1+7”医院“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061 项,攻关技术难题1305 个,填补刷新技术空白1541 项,“1+7”医院专业医疗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包虫病防控、肝包虫病综合治疗、超早期核酸诊断技术研究及院前诊断产品研发等科研攻关,提升了常见病、地方病防治诊疗水平。推进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完成2.6 万人次血样采集、200 个家系血样采集和30 万份样本入库。藏文信息化在藏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信息安全、数字媒体和嵌入式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网络舆情监控、边防管控、暴恐立体防控与打击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加强我区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及综合保障等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力科技成果有力支撑青藏、川藏、藏中以及阿里联网工程等“电力天路”建设。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我区行业领域广泛应用。

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稳步推进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建设。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高海拔电磁环境与电磁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建成西藏种质资源库,实施西藏生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采集青藏高原地区种质资源1983 种7766 份。开展高风险区域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调查研究,确定我区主要外来物种及其分布范围,填补了我区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空白。建立西藏高原脆弱性评价、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突破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10项。开展高寒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城市多源固废综合处置及集成示范研究,推动高寒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多源固废治理基础理论创新。高寒沙化草地灌木治理、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积极推动昌都新区创建自治区级高新区,我区已建成拉萨、那曲、昌都3 个自治区级高新区。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昌都新区、阿里措勤农业科技园区被认定为首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白朗县创新型县(市)、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米林农场”入选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百城百园”行动。加快西藏天文馆建设步伐,“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地生高原科学与文化特色国际小镇、自治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型县(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星创天地等建设,在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厅市、厅校、厅院、厅企联合基金,撬动各方科技创新投入近2700万元。聚焦地(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创新需求,启动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专项,撬动地(市)配套资金3000万元,助推地(市)创新要素聚集与流动。

(六)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扶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科技型企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截至目前,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7家,其中收入上亿企业25家,预计工业总产值达160.83 亿元,营业收入248.37 亿元,上缴税额17.12亿元。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1家,资产总额达49.01 亿元。企业发展规模比自治区“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预期目标翻一番。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双创”三年行动计划,昌都高新区获批全国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昌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器,“西藏动力青年创客空间”等4家载体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治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7 家载体认定为自治区级“双创”载体,支持组建“阿里象雄众创空间”,填补了阿里地区无“双创”载体的空白。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减免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券支持力度,兑现科技创新券461 万元。累计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38家,其中国家级19家、自治区级30家。“双创”载体入驻企业达2691 家,吸纳就业2.42 万人,其中吸纳大学生就业6353人。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召开了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了自治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座谈会,表彰2018 年、2019 年在促进西藏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40 项科研成果,在全区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探索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动组建自治区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邮储银行西藏分行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2020—2025)》,5 年内将累计投放20 亿元信贷支持,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拉萨市经开区、昌都市高新区各增设1 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累计完成115 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合同金额达1.88 亿元。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藏中心建设运营,完善我区技术转移体系。

(七)着力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实

持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现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四统一”。研究制定深化“三评”改革实施方案和落实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33条,着力破除“四唯”倾向。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30 条,明确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进程中的创新职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制定出台科技计划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科技计划项目出入库实施细则、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中绩效支出有关事项,不断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召开西藏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推进会,完成《西藏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初稿编制,加快推进《“十四五”科技援藏规划》编制。

深入推动科技监督评估与科研诚信建设,联合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开展“十三五”时期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等专项评估,促进我区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组织发起“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作风”和“向’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尼玛扎西同志学习”倡议,号召全区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守正创新。

(八)着力深化科技交流合作

加强与科技部的协调对接,依托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助力提高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能力,为上下联动的科技“大监管”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的生物与农业、环境与生态、能源与化工、电子信息、人口与健康等5 个领域17 个项目纳入2020 年度国家项目指南。加强与兄弟省市间的科技交流合作,与青海省科技厅、中科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烟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达成合作意向。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战疫、创新驱动”科普援藏活动,开展科普表演、科普讲解、科普讲座30余场,捐赠价值190万元的科普经费和物资,发放各类科普读物1万余册。自治区科技厅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

一年来,全区科技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科技工作始终,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同心协力应对克服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各项任务的顺利收官。

经过五年接续奋斗,我区创新布局更加合理,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9%,科技创新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是创新发展布局日趋完善。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了由自治区主席任组长的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指导和统筹协调。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我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三评”改革,完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21 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事项。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科技计划、科研经费、科技报告、科研诚信、创新创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等管理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全区科技管理部门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科技领域各项重要改革举措稳步推进,符合西藏实际、具有高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三是科技投入产出持续增加。落实安排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6.3 亿元,其中,农牧业财政科技投入占全部财政科技投入超过60%.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5%,增速总体上高于GDP 增速。专利申请及授权量显著增加,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94 件预计提高至2.11 件。“十三五”以来,共评选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80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是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围绕青稞增产、牦牛出栏、饲草增收、青稞白酒研发、藏医药传承创新等自治区关心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组织实施8 个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有效支撑高原特色农牧业、藏医药、新能源、天然饮用水、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青稞种质资源创制、生物技术育种、牧草繁育、藏药材人工种植、藏药新药开发、藏医药传统文献挖掘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在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是科技平台建设明显加快。省部共建青稞牦牛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填补了我区无国家重点实验室空白。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林芝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创建。白朗县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拉萨市获批创建我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区建成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 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 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 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1个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逐步建立完善了以项目为纽带平台为依托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在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区共有15个对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通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平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共有6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 人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7 万人,同比增长6.3%.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618 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全时人员1327 人。建成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西藏)和3个院士工作站。加强外国专家来藏服务管理工作,22名外国专家在藏服务。

七是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拓展。相继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和科技部与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四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制定实施了《“十三五”科技援藏规划》,确定了重点科技援藏任务,补齐了西藏科技创新“短板”。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推进,脆弱典型生态、那曲城镇科学植树、高海拔农牧业关键技术、社区畜牧业、公共安全、人类遗传资源库、藏文数字化、城镇垃圾无公害处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十三五”以来,科技部支持西藏科技事业发展项目118 项、经费5.12 亿元。与兄弟省市间的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深化,分别与湖南、浙江省科技厅和内地多个高校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召开全国科技信息援藏工作座谈会,深化了与内地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交流合作。

八是科学技术普及深入开展。首次举办了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技列车西藏行”和“科普进西藏”。启动“科普援藏”活动,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共同推动西藏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工作机制。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建成运行,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级4A 旅游景区,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公众超过60 万人次,成为我区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建成开馆。我区已建成科普示范及教育基地144个,科普示范县13个,寺庙科普活动站25个。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系统的支援帮助和全区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我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区科技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区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基础条件薄弱,综合性、高层次创新平台缺乏。二是科技人才特别是创新领军人才匮乏,科技人才总量少,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比例偏低。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渠道单一的“创新”短板问题依然突出,激励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的措施还十分有限。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能够有效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不多。五是科技创新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支持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尚待完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些问题和挑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高度重视,逐一研究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全区科技工作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区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关于“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围绕“四件大事”,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牢牢把握科技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出发点落脚点,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盯203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西藏的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力争到2025 年,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制度体系更加成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着重从六个方面把握好、布局好科技工作:

一是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强化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加强科技力量统筹,加快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转移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来,把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来,不断提高新时代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西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重点,推进“三评”改革具体举措落地落实。紧扣放权、减负、赋能、激励,改革项目形成机制、优化项目申报流程、改革项目评审立项方式、精简项目管理验收环节、扩大科研活动自主权,加大对企业承担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鼓励科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建立围绕科研机构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的第三方综合评价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会商协作机制,组建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自治区科技智库。

三是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围绕自治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产业创新聚集区、关键节点集聚,着力打造拉萨创新驱动先导区,重点建设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创新驱动突破区,带动阿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强化创新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型县(市)等建设,打造若干产业创新聚集区和创新创业高地,构建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四是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团队培养。稳定支持涉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固边稳边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技术攻关。围绕国家重点基础所究布局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需求,统筹研究平台、投融资平台、产业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在重点领域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人才。统筹利用好“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科技专干三支队伍,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落实用人主体科技人才评价使用自主权,推行“代表作”制度,破除“四唯”倾向。

五是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落实《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加强对行业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新增一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和经理人,组建西藏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用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基金,带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模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六是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建立科研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援藏”等活动,加大适用技术普及力度,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全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全会暨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两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四件大事”,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贯穿始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为目标,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建平台、攻专项、促转化、广普及”为重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 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

2021年,我们既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对科技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做好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划编制要求,编制发布《“十四五”自治区科技创新规划》,积极开展规划宣传解读,健全规划实施落实机制。加强与科技部、援藏省(市)等的沟通衔接,聚焦我区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弱项和重大创新需求,协调推进《“十四五”科技援藏规划》编制工作,调动全国科技援藏资源更好服务我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二)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

推动拉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建设,推进国家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协调组织区内150人次以上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全面、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积极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藏中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统筹推进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科技支撑第二次青藏科考、川藏铁路建设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

(三)支撑产业及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聚焦我区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和民生改善中的重大创新需求,在青稞、牦牛、饲草、藏猪、藏羊等高原特色农牧业和藏医药、清洁能源、绿色矿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高原医学、高原交通、公共安全等社会民生事业方面,安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引进、攻关、开发及转化。

(四)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

加快推进西藏藏医药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科技创新园区和天地生高原科学与文化特色国际小镇建设。研究建设清洁能源领域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自治区级野外台站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双创”载体,打造“双创”升级版,力争到2021年底国家、自治区级“双创”载体达到50家。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力争到2021 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加快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西藏自治区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藏中心建设。

(五)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持续推动地(市)区域创新专项,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加快拉萨高新区“以升促建”,推进昌都高新区建设,支持日喀则建设自治区级高新区,推动那曲高新区转型发展。持续推动现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有条件市(县)新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设立自治区科技人才计划,重点支持高原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和特色产业优秀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用好干部援藏、博士团援藏等机制,推动科技系统专项援藏。探索推动内地高水平科研院校在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设立研发平台,带动培养本土科研力量。统筹做好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科技专干(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化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行动,制定出台促进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措施。

(七)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积极筹备召开第五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科技部、西藏自治区第五次部区会商会议,“十四五”中科院、西藏自治区院区会商会议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不断拓展科技援藏内涵。统筹科技援藏资源,完善科技援藏合作对接机制,加大科技援藏项目配套条件、政策、资金落实力度,继续组织开展好“科普援藏”等活动。

(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军令状”制度,做到可检验可核实。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和科技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的科研监管体系,推动科研监督由科技计划项目向科研活动全领域转变。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猜你喜欢
十四五自治区科技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伙伴(2019年7期)2019-08-13 06:40:49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1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