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宝牛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西总队,山西太原 030031)
在航测作业过程中,空中三角测量是重要的环节,在维持较高精度的前提下,提升航测作业的效率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难题,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具有易受到人工干预的特点,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作业模式。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测绘精度,可为重复观测工作提供便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航测内业中。
在摄影测量中,航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测量、解析测量和模拟测量是三种主要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测量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各种新型仪器设备和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数字测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解析测量、模拟测量。空中三角测量是一种较为立体的测量方法,测量控制点可根据具体的地形进行安排,其以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为依据,完成平面和高程的测定工作。外作业和内作业是航空摄影测量的两种作业方式,内作业主要设计加密测图控制点,将控制点作为测绘的基础,利用空中三角测量方式测定高程和平面坐标[1]。综合法、微分法、全能法是地形测量的三种主要方法,微分法适合用于丘陵地区的测绘工作。
根据测量原理和方法分析,可将空中三角测量分为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模拟空中三角测量,在具体的测量工作应用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
空中三角测量方法主要应用光学机械法开展测量工作,几何翻转原理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三角测量工作需要借助立体的图形以完成。进行模拟空中三角测量时,应有顺序地对一条航线上的某个片段进行测量,并根据对象的不同,建立特殊的立体模式,完成立体模式的建立工作后,在该模式的投影中心处进行重叠处理,再通过连接构成完整的航线网络。
此方法主要使用计算的方式,结合地面坐标,对具有同名关系的共面和相同地点的坐标进行解析,构建摄影网络的空中三角测量,并采用相关的计算方法计算平均差,最后完成计量工作。通常情况下,在计量工作中具有较多的建网方式,主要应用独立模型法、光线束法、航带法三种,可同时应用到同一条航带上,且具有较高精度的优势,因此,在测量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可提升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精确度,减少模型与实际精度之间的误差,且可为二次观测工作提供比较便利的条件。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可达到0.29 dpi,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可有效改善自动测量方式连接差过大的问题,提升转接点的精确度[2]。
在空中三角测量工作中,转刺点的精确性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有利于开展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对比、修改,可为后续的重新观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1)准备资料,建立区域网。
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工作前,需要准备像控点成果、像控点布网略图、航摄数据、摄影比例尺、相机参数文件及影像数据等资料,并建立空三区域网,需要输入控制点坐标、影像和航带等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2)加密分区要求。
加强对测试区域实际情况的分析,与航摄方向、航摄分区相结合,积极开展加密测区的划分工作。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开面积较大的水域,若测绘对象为一座单独的岛屿,应将其作为独立的测区,防止出现像主点落水的情况,且应合理控制加密分区的大小。
(3)内定向。
传统的框幅式相机需要进行内定向工作,主要对框标进行测量,纠正数码影像到已知固定的坐标系统,并消除因形变导致的坐标误差,由于航摄影像属于数字影像,因此,无须进行内定向。
(4)划分测区及自动匹配。
以测区实际情况和匹配需求为依据,将测区划分为多个子区,再进行处理,在划分过程中应注意每个Block之间应保证一条航带重叠;如果将一条航带划分成不同的Block时,应保证在区域间有两张影像重叠。完成子区划分工作后,应将划分好个子区作为独立的项目,并以实际的测区情况为基础,将自动匹配相应参数,且需要对匹配质量进行分析,加强网间、网内和模型之间的连接,防止部分区域不规则变形和进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1)将测定区域内的所有光学影像转变为数字影像,输入航摄仪器检定数据,建立相关的测区信息文件。
(2)输入地面控制点信息,建立原始的观测值文件。
(3)在相邻航带间的重叠区域进行同名连接点的测定工作,在进行数字扫描之前,应检查分辨率是否存在错误,观察影像是否出现翻转现象。
(1)需要在两幅相邻影像之间的重叠部分选择特征点并进行提取,应注意特征点的选择,且确保其具有明显均匀分布的特征。
(2)对每一个特征点进行局部的影像匹配,以获取另一幅影像中的同名点,应保证选择特征点数量足够多,以提升影像匹配的准确性。
(3)开展相对定向解算工作,并清除解算结果中的粗差,再次进行计算,直到解算结果中不存在粗差为止。
随着信息化测绘的不断发展,摄影测量逐渐由模拟化发展为全数字化,如数据管理应用、数据获取和处理等工作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控制点库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建立控制点影像库,可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工作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在建立控制点影像库的过程中,主要环节包括管理地面坐标信息、为控制点命名、控制点的分带坐标、拉制点几何图形、影像信息等内容,为原始航空影像提供了大部分的影像信息。
在影像匹配的过程中未受到几何约束,可正确判断其是否存在重名的影像点。难以避免相同判读信息的点,导致出现误匹配点,误匹配点没有规律可循,应及时清除。在摄影测量误差和可靠性理论中,可将测量误差分为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依靠数学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偶然误差不具备一定规律,是随机产生的一种符合正态分布的误差。
空中三角测量的顺利开展与控制点的数据支持密切相关,控制点的数量和分布是实现高精度区域网平差的关键。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表明,针对航带法、独立模型和光束法等不同的平差模型,需要利用不同控制点布设方案,区域网的平差精确度,会影响控制点数量。
地面布设像片刺点、标识点是传统的控制点布设方法,需要人工进行地面布设,也可在特定的仪器上转刺控制点,再详细记录控制点的信息。在野外对控制点的地面坐标进行实测,可将野外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重新选择控制点的位置,形成控制点略图[3]。
选择控制点的位置时,应充分分析区域的分布情况,全面考虑在影像中的位置,确保在影像的二度重合范围内。航带内的控制点需要保证在航线方向的三度重合内,条件较好的区域可在九度重合区内进行控制点的布设。
控制点规划和布设工作比较复杂,对工程人员的要求较高,应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工程人员的经验与设计的控制点之间具有密切的系,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空三加密质量控制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量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通过分析全自动像片连接点的分布情况,应以控制点布设方案为依据,确定布设区域。同时应加强多视影像重叠范围的分析工作,促进空中三角测量的内外业一体化,并对以往的三角测量控制点设计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充分应用数字影像匹配技术的优势,减少人工设计造成的控制点遗漏和控制点数量不足的问题,提升控制点布设和量测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航空摄影测量是摄影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测绘精度,为重复观测工作提供便利。数字摄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单位应不断完善自动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航测内业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