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心肺复苏术为临床针对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心脏停搏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机体内血、氧循环障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全身性缺血、缺氧,最终造成死亡[1]。近年来,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心肺复苏的应用越来越多。此类病患在实施心肺复苏后,由于机体缺血缺氧易发生神经功能损伤,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虽然医学技术在不断提高,临床抢救中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实施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对其康复有一定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心肺复苏的3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普通组与急诊护理组,每组190例。普通组男性100例,女性90例,平均(59.64±5.17)岁。急诊护理组男性102例,女性88例,平均(59.87±5.06)岁。所有病患均对此次研究知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知悉后批准开展。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心肺复苏后生命体征监控、病房环境护理、服药指导等。急诊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急诊护理干预。①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后将其移送至幽静的病房休息,护理人员每隔1 h查房1次,记录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心率等生命体征,若在查房期间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有波动,及时分析原因,联系主治医师寻求意见,及时给予处理措施。②加强脑部护理,采用湿毛巾对患者的额头、颈部进行冷敷处理,通过局部降温减缓其大脑氧代谢速度,将脑组织再灌注降到最低,继而减轻血液再灌注对大脑神经的损伤,征求患者主治医师的意见,给予患者脑神经保护类药物,进一步避免其神经功能受损。③加强患者气管管道护理,在进行气管插管时,必须保证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完成后每次查房时观察患者气管插管是否稳固,是否有堵塞情况,尽量减少对气管插管的移动,定时帮助患者湿润气管,避免气管过于干燥。在气管插管后患者咽喉部被插管填塞,分泌物增多后易引发剧烈咳嗽,因此需定时对患者实施负压吸痰,避免痰液堵塞气管或误吸入肺组织,引起呼吸困难,在进行吸痰处理时给予患者吸3 min纯氧,吸痰时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发绀现象,及时予以处理,定期更换插管固定胶带,保证插管固定稳固。对患者实施气压气囊干预时,需控制好放气频率,避免其咽喉分泌物误吸,胃内容物出现反流。④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病情均较危重,在缺血、缺氧情况下有濒死感,实施心肺复苏后其依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阴影,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以减轻其不良情绪。⑤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基本脱离危险后,给与其合理的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促进其康复。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应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类食物,并减少豆类制品的摄入,避免引起便秘,在排便时嘱患者避免过度用力增加腹内压,同时需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PaO2、PCO2、负性情绪、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量表评估,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4个维度考察,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负性情绪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总分3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急诊护理组物质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后的PaO2、PCO2比较 护理后,急诊护理组PaO2、PCO2分别为(95.28±6.17)mm Hg、(31.57±4.17)mm Hg,普通组PaO2、PCO2分别为(86.79±5.17)mm Hg、(40.69±4.31)mm Hg。急诊护理组PaO2显著高于普通组(t=14.538,P=0.001),PCO2显著低于普通组(t=20.962,P=0.001)。
2.3 两组护理后的SAS、SDS、NIHSS评分比较 护理后,急诊护理组SAS、SDS、NIHSS评分分别为(30.28±3.69)、(31.47±3.74)分(0.32±0.09)分,普通组SAS、SDS、NIHSS评分分别为(42.59±6.39)、(41.78±5.97)、(0.89±0.13)分。急诊护理组SAS、SDS、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普通组(t=22.996,P=0.001;t=19.214,P=0.001;t=49.691,P=0.001)。
心肺复苏作为临床抢救的常用方法,主要适用于心脏停跳患者的抢救中,通过帮助其恢复机体自然内循环,避免患者死亡[4]。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心肺复苏在危重病患的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可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在实施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对其康复有较大的影响,故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进一步促进其术后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5-6]。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监护能力较低,且无法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干预,已不能满足危重病患的护理需要[7]。急诊护理干预针对此类危重病患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更注重病情监护、心理干预、康复管理等[8]。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此类患者心肺复苏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及时予以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通过加强患者病房环境护理,排除病房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各类外界刺激影响患者康复;通过针对性冷敷法,减轻血液再灌注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防止造成严重神经缺损;结合此类病患的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在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与治疗依从性;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帮助患者进一步康复[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护理组血氧分压高于普通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普通组(P<0.05);急诊护理组物质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急诊护理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
综上所述,在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血氧分压,降低抑郁、焦虑情绪,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