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鉴
(修水县水利局,江西 修水 332400)
某小(2)型水库坝址以上径流面积0.43 km2,总库容11.13万m3,现状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及输水涵洞组成,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功能的小(2)型水库,水库下游防洪保护人口150人及耕地面积160亩。水库一旦溃坝,坝址处产生最大洪峰为297 m3/s的洪水,淹进至下游1.1 km处的村庄时,洪峰流量为157 m3/s,这将直接影响下游沿河村庄和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库建成于1991年5月,受建库时期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水库建成后一直存在渗漏问题,经过近20 a的运行,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库带病运行。本次除险加固中经现场检查、地质勘查以及资料搜集整理评定大坝、溢洪道以及输水涵洞的工程质量不合格,需要进行除险加固设计,以保障下游村庄和农田安全。
本次除险加固前,分别对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涵洞进行现场检查、质量检测以及相关地质试验分析[1],并将各枢纽建筑物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大坝:①大坝上下游坝坡无护坡,下游坝坡坡面极不规整,杂草丛生,坝脚无排水棱体;②通过地质钻孔对坝土进行了11次注水试验,所得坝土渗透系数为2.99×10-3cm/s~3.63×10-4cm/s,坝土渗透系数偏大,均不能满足规范对均质土坝渗透系数小于1.0×10-4cm/s的要求。根据现场踏勘,水库高水位时左岸坝肩接触带中部有一处呈股状集中渗漏现象,下游坝坡中下部出现大面积散浸潮湿渗漏现象,坝基接触带存在渗漏,总渗漏量1.2 L/s,潮湿面积120 m2。
(2)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坝肩,为开敞式无闸控制宽顶堰溢洪道,堰顶高程1473.40 m,堰宽1.5 m,溢洪道总长44.40 m。整条溢洪道均未衬砌,断面极不规整,底板凹凸不平,杂草丛生,泄洪时尾水漫山流淌,直接冲刷大坝坝脚及下游农田,不能满足泄洪要求。
(3)输水涵洞:①位于大坝右侧坝体内,全长39 m,洞身为1.0 m×1.5 m浆砌石拱涵,现砌石结构完好,但涵洞洞身存在渗漏,洞身渗漏量约0.2 L/s;②涵洞进口设有Φ150 mm的铁球闸,闸门锈蚀变形严重,闸门启闭设备为位于大坝坝顶上的人力木支架及启闭钢绳,钢绳常年浸泡在水中锈蚀严重,常被拉断,每年要更换1~2次。坝面上的木支架老化严重,极易损坏,闸门在高水头下难以启闭,应急能力差;③闸门磨损严重,关闭不严导致止水不严,漏水量达0.1 L/s。
枢纽现状平面布置图见图1。
图1 枢纽现状平面布置图
根据现状枢纽建筑实际情况,建议应采取除险加固措施如下:①对大坝坝体进行充填灌浆,坝基进行帷幕灌浆,解决大坝渗漏问题;②对大坝上下游坝坡及坝顶进行整形,设置护坡,新建排水棱体,配套完善的排水设施;③封堵老溢洪道,于大坝右岸新建溢洪道,保证泄洪排水畅通,使洪水归入坝下河道,解决洪水漫山流淌问题;④根据输水涵洞病害情况,建议对输水涵洞闸室进行改造,对洞身进行回填灌浆。
在坝体上布置探坑6个,在坝体各探坑中不同部位取原状土样6组,扰动样2组(TK2*、TK6*为扰动土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指标检测、试验,试验成果汇总分别见表1和表2。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筑坝土料主要取自坝址附近斜坡的第四系全新统紫红色、灰红色含砾碎石粉质粘土、砂质粘土,坝体土料存在土料质量不均及坝土碾压不密实的情况,根据取样试验成果,坝土天然容重为1.93 g/cm3~2.04 g/cm3,平均为1.99 g/cm3,干容重1.65 g/cm3~1.71 g/cm3,平均为1.68 g/cm3,天然孔隙比0.596~0.660,压缩系数0.113~0.664,属中等压缩性土,坝土室内试验定名为含砂质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粘土,土料粘粒含量31.7%~43.3%,平均37.87%,土料粘粒含量较高,满足规范15%~40%的粘粒含量要求,各组土样试验指标间离散性不大,表明坝土成分变化不大,质量基本稳定。
表1 坝土物理性质试验成果汇总表
表2 坝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汇总表
根据现场情况,在大坝上布设5个勘探钻孔,做原位水文地质试验,共完成钻孔进尺121.6 m,注水试验11段,压水试验15段,在勘探浅井中采取原状土样6组,取扰动土样2组,做室内试验。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及室内试验成果见表3。
钻孔中坝土进行了11次注水试验,所得坝土渗透系数为2.99×10-3cm/s~3.63×10-4cm/s,坝土渗透系数偏大,均不能满足规范对均质土坝渗透系数小于1.0×10-4cm/s的要求。对比原状土样与扰动土样的击实试验成果,坝土的压实系数为89.0%~92.0%,平均为90.5%,整体和局部均达不到规范要求的96%~98%的压实系数要求,表明坝土碾压不密实,局部坝体结构松散。从钻孔注水试验成果看,坝体渗透系数大于规范要求,根据水库运行情况,下游坝坡中下部出现散浸潮湿渗漏现象;坝基接触带存在渗漏现象,水库渗漏导致水库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经现场勘查及走访了解,水库自建成运行至今,水库蓄水至高水位期间,左岸坝肩接触带中部有一处呈股状集中渗漏现象,下游坝坡中下部出现大面积的散浸、潮湿渗漏现象,此外坝体接触带(左岸)以及坝基浅部基础均存在严重渗漏(整个下游坝脚接触带均存在渗漏情况,渗漏方式多为散浸渗漏,多处渗漏汇集至坝脚下游河床,总渗漏量1.2 L/s)。因此,大坝坝体建议采用充填灌浆处理;坝肩、坝基采用帷幕灌浆处理。
表3 钻孔压注水试验成果表
除险加固后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组成,大坝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整形处理,并对原坝体进行坝体充填灌浆结合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处理。于大坝右坝肩新建溢洪道,封堵老溢洪道,输水涵洞在原位上新建进口启闭塔,洞身进行回填灌浆处理。除险加固平面布置图见图2。
图2 除险加固枢纽平面布置图
(1)大坝:对原坝体进行坝体充填灌浆结合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处理,除险加固后坝顶宽为4 m,坝轴线长80 m,坝顶采用泥结石路面铺筑。上下游侧各设C20砼路肩,除险加固后坝顶高程为1475.50 m。整形上游坝面后铺筑C20砼预制块护坡至坝顶,对大坝下游坝面整形后种植草皮护坡。岸坡、戗台分别布置0.3 m×0.3 m C20砼排水沟,棱体顶布置0.4 m×0.5 m C20砼排水沟,坝脚设贴坡排水棱体,棱体脚设0.6 m×0.7 m C20砼集水沟。大坝布设表面位移观测点及渗流观测设施,其中,布置位移测点4个,工作校核基点4个,2 m水尺2根,三角量水堰1个。
(2)新建溢洪道:新建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右坝肩,为开敞式无闸宽顶堰溢洪道。设计洪水位1474.13 m,下泄流量Q=1.88 m3/s;校核水位1474.40 m,下泄流量Q=3.02 m3/s。溢洪道全长70 m,由进口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段、尾水段组成。
(3)输水涵洞:对原输水涵洞进行改造。处理措施为:拆除原进口斜拉转盖闸及闸室段,新建进口段、闸室段及上部启闭塔架,安装0.8 m×0.8 m铸铁闸门一道,并相应配备手动LG-15 t螺杆式启闭机一台,新建工作桥。并对原涵洞进行回填灌浆,新建出口明渠段,并安装0.4 m×0.4 m及1.0 m×1.0 m的平板钢闸门各一道。改造后的涵洞总长45.5 m,由进口段、拦砂井段、闸室段及无压洞身段组成。
根据地勘坝址渗漏资料,坝土采用充填灌浆处理,基岩采用帷幕灌浆处理[2],帷幕灌浆处理范围:坝基及左岸坝肩采用帷幕灌浆防渗处理,右坝肩山体雄厚,为斜向结构岩质边坡,无低邻谷渗漏情况,根据钻孔情况,右岸坝体、坝肩渗透系数及透水率不大,现场勘察右岸坝体、坝肩无明显渗漏现象,建议右岸不作灌浆处理。左坝肩山体较右岸单薄,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左岸山体接触带及浅部岩体存在严重渗漏,建议左坝肩向山内延伸12.0 m,建议帷幕灌浆深度为8.0 m,即中等透水层底界(q=10 Lu),帷幕线总长度为70.0 m。建议采用单排孔,灌浆孔距均为2.0 m,共36个孔,起灌高程为正常蓄水位~帷幕灌浆底界。
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建设,该水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该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水库的工程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除险加固。本文通过现场检查、工程地质勘查及试验,对该水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可为该工程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