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枫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继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之后生态环境领域又一热点话题。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赋予了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使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时用“沧桑巨变”来赞美沿江生态修复与出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指出“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在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江苏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0年8月,江苏提出“建设美丽江苏,共创幸福家园,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人文特色之美、文明和谐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将“自然生态之美”置于“五美”首位。
不断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成效
江苏平原广阔、通江达海、水网密布,是江、河、湖、海等多点交汇聚集的典型平原水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江苏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完善。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提出6大战略任务、20项优先行动、13项重点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加快筑牢生物多样性网络、全面开展本底资源调查与编目、建成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的任务要求。2019年出台了《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将中华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了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和关键生境保护修复工程,在更大尺度上保护全省生物多样性。“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被写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提高全省生物多样性基础保护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落实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已建立包括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各级自然保护区31个,占江苏面积的5.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2%,各级自然保护区庇护省内近六成物种。2020年1月,省政府在动态优化调整《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印发了《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划定23216.24平方公里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2.49%。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为8474.27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为14741.97平方公里。60%以上的森林(林地)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有序推进。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14个试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完成854条样线、701个样点和1828个样方的调查采样工作。为强化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力度,实施了两岸造林绿化行动,开展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和原生境改造工程落地见效。太湖野外水质与蓝藻综合观测站、分子生物学监测实验室等陆续建成,监测能力逐步提高。每年定期组织省级“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形成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2020年我省正式加入“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地方政府联盟”,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设工作,推进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彰显了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的责任和决心。
生物多样性水平持续提高。本底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6046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65种。与历史调查结果对比,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丹顶鹤和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中华虎凤蝶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的勺嘴鹬,在江苏的分布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麋鹿、河麂的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多地还记录到了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连云港灌河口四腮鲈鱼和伪虎鲸结对洄游,盱眙县境内首次发现虎纹蛙种群,都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的生动样本。2019年,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我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经纳入江苏“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未来全省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为美丽江苏建设筑牢生态基底,绽放江苏自然生态之美。
构建监管法制体系,完善保护法规制度。我省已开展《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研究,尝试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提供有力可行的依据。
深化本底调查评价,持续开展监测评估。到2025年完成50个以上县(市、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长江、重点湖泊、低山丘陵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制订江苏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指示物种名录,编制江苏物种红色名录。开展红线区、生态空间管控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长江、太湖、洪泽湖等重要流域水体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定期监测,研究制订以特征物种为标识的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
构建省级观测网络,规范长期观测程序。按照“一横两纵+”的基本格局,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基本框架,新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14个。对宜兴龙池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和江苏省太湖野外水质与蓝藻综合观测站进行装备和能力提升,并将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观测站纳入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框架,初步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鼓励各地选择代表性区域,规划地方层级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稳步提升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
加强物种栖息地保护,严控外来入侵物种。加强长江、淮河、滨海滩涂、宁镇山脉、宜溧山区等区域的物种栖息地保护,建设一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等保护基础设施,填补重要区域与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境保护力的不足。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体系和入侵度评价标准,制定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互花米草、喜旱莲子草、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的重点管理,以及沿海滩涂湿地、太湖流域等生態敏感脆弱区域防控工作的监督管理。研发外来物种防控技术,开展外来有害物种清除试点建设,加强国际航线船舶压舱水排放监管。(作者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