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 封蕴珊
習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吴政隆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
立足新背景,把握新特征,江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开展结构性改革,聚焦夯实三大基础、调整三大分配、缩小三大差距、营造三个氛围,全面构建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共享者和共同受益者,着力呈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幸福图景。
夯实三大基础,筑牢共同富裕前提支撑。建立适应共同富裕要求的经济发展底层逻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一是强化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支持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普惠投入和风险保障机制,建立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支持体系。推动中高端产业和低门槛特色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协同发展,分类引导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服务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等促进勤劳致富。二是提升个体发展能力基础。完善普惠型、能获得、可达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农村、县城、苏北等重点区域,强化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攻坚行动。满足群众不同消费层次的项目供给,提高不同群体获取数字服务的可行性。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保障救急难、收入型困难、支出型困难以及创业失败等所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无忧。三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基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大降本减负增信支持力度,确保惠企政策落地兑现,增强生产经营和财富创造的安全感。
完善三大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结果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厘清市场促进初次分配、政府主导再分配、社会参与三次分配的责任,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稳定的橄榄型收入结构。一是优化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基础,围绕“优化”,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关注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公平。研究制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加职工工资占地区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二是改善再分配。再分配是关键,围绕“精准”,增强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提升转移支付实际效益,提高民生改善满意度。强化公共财政资源统筹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比。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探索灵活就业群体、个体工商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路径,提高大病、工伤等社会保险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居民待遇享受的获得感。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依法加强对高收入高净值人员的税收服务监管,有效解决隐性收入等逃避税问题。三是鼓励三次分配。三次分配是补充,围绕“引导”,坚持量力而行、诚实守信,形成积极回报社会良好环境。健全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评估监督机制,加强职业化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认定,鼓励设立公益信托,推动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鼓励企业发布共同富裕计划,实现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共赢,培育一批典型示范企业。运用财政奖补、信贷支持、增信赋能、荣誉表彰等手段,建立个体、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商业协会等捐赠行为的分类支持体系。倡导日行小善活动,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全民慈善氛围。
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均衡共享。针对江苏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差距问题,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向重点群体、人力资本行业、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一是提高区域发展的均衡性。直面江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合作对接,促进居民平等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发挥中心城市牵头作用,构建城市间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协商机制,率先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税收分享和统计分成可行路径,形成跨行政区区域经济管理模式,支持宁镇扬、苏锡常打造区域共富的江苏典范。二是提高行业发展的协调性。立足江苏不同产业结构特征与劳动者报酬耦合情况,加强分类引导,推动行业发展层次、生产效益与收入水平同向同行。三是提高群体发展的包容性。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到人上,聚焦重点群体,建立各有侧重的支持体系。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把技能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典型群体纳入培育对象,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创业体系、宜居生活环境同向发力,制定一群体一激励提升方案。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普惠村民的分配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制定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老人、创业失败者等困难群体帮促标准化清单,提高向上流动能力。实施青年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覆盖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减少青年后顾之忧,促使其更加有为奋斗。
营造三个氛围,凝聚共同富裕普遍共识。围绕人的高尚价值追求、平等发展权益和美丽宜居生活,构建人人坚持理想、向善向好、身心愉悦的社会环境,携手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是营造流动畅通的社会氛围。在效率与公平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江苏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难点,应着力降低社会结构固化,贯通价值实现渠道。细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树牢以在校学习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行集团内部学校挂钩、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破除因校外培训、学区房、家庭困难等导致的起点不公,争取开展十二年义务教育试点,筑牢教育公平发展底线。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的全省统筹,畅通人的迁移流动基础。建立大规模、常态化、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企业、社会优质资源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导用人单位普遍实施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待遇收入并行,支持建立首席技术官制度,贯通一线技术工人成长渠道。二是营造自信自强的文化氛围。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是“富脑袋”“富口袋”协同并进的过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加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突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激励,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点”向以省域全域文明城市创建的“面”扩展,形成全国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文明城市群。构建富有底蕴的文化精品、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开发引导机制,建设一批新型文化消费场所和公共文化空间,为社会进步赋能。三是营造活力宜居的环境氛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统筹环境营造、设施布局与制度创新,充分彰显水韵江苏魅力。发挥江海河湖经济地理独特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各有侧重的独特风景,形成美丽江苏主体脉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富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