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 马海韵
一、以“用电限额管理”推进能耗双控的影响分析
“能耗双控”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的必然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适应世界气候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趋势和需求,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大幅提高,尤其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应加以重点控制和减少,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推進能耗双控,正是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总量管理、全面节约、科学配置、绿色低碳的关键手段。
“用电限额管理”是缓解能源供给压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全球疫情蔓延,国外生产停顿,国内外贸订单剧增,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又回迁至中国。一方面原材料和运输价格上涨造成外贸有规模少利润,“赔钱赚吆喝”,又面临着疫情结束后国际制造格局调整造成我国大量产能过剩的重大风险;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短期内急剧上升,电网供需形势趋紧,多地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降低率难达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非常严峻。用电限额管理,既可以缓解能源供给压力,平抑供应链上游价格;又能推动企业理性发展,加强工艺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用电限额管理”在短期内不会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限产限电政策往年就有,只不过今年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手段更加有力。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限产限电只会对经济造成暂时的波动,是转型过程中必然的“阵痛”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会影响到行业总体产能和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从长期来看,低碳转型和能耗双控是正确的方向,江苏主动实行用电限额管理,实质上推动能耗双控,将促进企业预期更加明确,能源配置更加合理,推动高能耗企业向能源集中地区布局,产业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型,大幅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及有效性,从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用电限额管理”对于如何调整结构建立更加安全充裕的能源供给体系提出警示。江苏的“用电限额管理”不同于东北等地因用电供需缺口大导致“拉闸限电”,而是为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的管控,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积极举措,但全国大面积的限电行为促进江苏树立更加迫切的能源安全观念。“双碳”目标要求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但目前风电、光伏等发电产出仅占我国发电量的10%,短期内难以替代火电。今年以来,受全国性煤炭紧缺、煤价高企、煤电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火电厂发电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供电紧张局面。据预测,未来五年,我国电力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存在,保障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是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积极稳妥推进能耗双控方案的若干建议
进行长期减碳安排,把能耗双控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融合,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充分认识“双碳”目标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带来的新使命、新特征和新机遇,纠正“运动式减碳”观念,把能耗双控目标切实纳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完善能耗双控持续推进机制,加大落后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坚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倒逼机制,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注重方法科学合理,切忌“一刀切”粗暴方式,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双侧发力实现能耗双减。科学合理制定地方能耗双控目标,坚持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预留相应的弹性空间,对于符合绿色发展方向、超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的地方和重大项目给予适当的指标激励。在具体实施中,切忌层层加码,简单粗暴,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产量压减、用能限制,而是对地方实情和细分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实施更加细致、精准的监管和干预措施,开展单位能耗效益综合评价,强化对“用能大户”的科学调度和精准管控,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节能奖惩和分解用能控制目标的有力依据。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率高的产业集中和倾斜,引导产业实现优化布局。
保障重点领域用电安全,坚守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和绿色生活方式。在本轮东北等地限电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已实质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因突然断电造成煤气中毒等恶性事件,江苏应吸取相关的教训,做好电网科学精准调度,加强用电限额管理方案优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拉闸限电影响到民生、安全和重点用户,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打造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针对当前因限产限电产生的各种社会舆论,应注重加强正面引导,推动媒体和业内专家加强用电限额管理积极意义和方案预期的宣传力度,消除群众的种种猜测和担忧情绪。引导居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供应链优化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局部、短时电力供应紧张情况可能持续存在,在此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费量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制造产业,对钢铁、化工、水泥、造纸等“两高”行业全面开展节能改造,推进产业绿色化升级,将能耗总量大、用电效率低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进行梯度转移,腾出用能空间。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产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升级改造,加快向全球绿色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优化全省能源战略布局,增强能源供给能力。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适当提高火电供应价格,推动能源价格向下游进行传递。加速推动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进程,提高能源系统动态调节能力,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加快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技术创新实效保障能耗双控目标的完成。发挥江苏科教资源雄厚的优势,聚焦能耗双控的关键问题,采用定向组织、并行支持、悬赏揭榜等多种类型创新科研攻关机制,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技术重大项目,加强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能耗双控创新联合体,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成果应用能力,支持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及燃料电池、新型储能技术、智芯半导体电力芯片等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全面提升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市场作用,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发展支撑能源合理配置。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实施针对高耗能行业的阶梯电价,优化电力消费行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参加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共同推动碳配额分配和碳定价制度完善,进一步探索碳交易注册登记制度、碳交易平台建设、碳交易标准制度等创新路径,重视碳市场覆盖范围外的部门减排目标设定、减排目标责任制、能源效率政策等的协调。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企业建立绿色信息披露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及生产要素向绿色产业配置。推动跟碳足迹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绿色股权融资和绿色证券融资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丁宏,苏北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海韵,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