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琦
(平凉市灵台生态环境监测站 甘肃 7444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和日常生态环境管理的必要流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对其发展现状、趋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改善策略,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急需优化改进传统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等来实现监测质量的提升。但是,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说,必须要严格确保这项引进来并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指标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是有效的,是安全的,要确保其能够完成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流程、标准、要求、技术、手段等的规范和统一的规划,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以及全国范围内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同时,由于国家所出台的相应政策制度、技术规范、执行标准等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系统化、规范化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比较大。就各地区格局来看,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重点,还是以城市人居环境监测为主,重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监测、工业污染监测等。但是,对于广义上的生态环境监测,却较为忽视。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等与国际社会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工作侧重点也在慢慢转移向监测方面,也逐步探索并实施了一些生态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方式手段等。但是,由于各种自然条件或者资金、技术、人员等的原因限制,导致仍有很多的先进技术或者现代化手段,虽然有引进,但是在应用方面还是没能得到广泛推广。加之,很多技术手段都还是刚引进来,处在摸索阶段,未能全面应用开来,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全面放开,全面接受。此外,就我国目前已有的生态监测网络来讲,它们大多行业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仅能反映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生态问题的现状,组织松散,无法在整体商把握生态环境的具象。
目前,我国加大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资金、资源条件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健全并完善各项生态环境监测的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并在不断完善更新相关制度,打造全国范围内规范、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如将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一些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点、监测站等监测管理单位,改进并完善原有监测管理单位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备,打造标准规范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制,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先进、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统一管理是高效管理的前提,也是高效管理、提高管理质量的必要保障条件之一。对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质量,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应该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等的统一管理,统筹管理各个监测站点的信息数据等,对其进行统一采集、统一收集、统一统计、统一分析,形成流程化、体系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同时,还要明确相关执行制度与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义务,快速推进制度与部门的融合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的监测信息、技术及资源等的整合进程。
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不断的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探索完善,并加大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科研力度,实现多种监测方式的有效融合与优化应用,逐步整合生态监测的新方式,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走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将会完善各种监测设备,提高其设备功能,提高设备获取信息的能力,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的监测手段利用,实现所获生态监测信息的连贯性、真实性,以及各种监测信息、数据等的融合共享,增强信息数据的传输效率。并且,在生态环境监测的手段上,也会有所更新,高度整合新型的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技术手段,充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技术优势,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统筹协作,实现各国之间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数据共享。
要想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监控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借助现代化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带来全新的改变,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监测信息、监测数据等的更精准、更全面的捕捉,并对其数据信息等进行动态化管理。其次,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技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全面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其各环节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等统筹起来,统一管理,实时监测,动态调控,实现更高效的监测管理。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库中,涵盖例如有图像数据、数据观测、文字数据、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既有全面的统筹监测,又有细致的数据统计。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提高监管质量。并且通过系统对监测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够为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决策、发展趋势、投入研判等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帮助其作出对生态环境更有针对性的判断。
相关政府部门要结合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条例、政府文件、建设规划等对辖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进行管理条例的制定,明确管理范围、方法、手段、规则、制度等,实行严格的制度监管体系。只有如此,可以在制度的层面上严格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职责,确保其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范围、职责等,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督促其严格落实,避免因为权责不清的问题而出现人员或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踢皮球”,造成问题解决通道受阻,或者问题解决不及时,信息数据管理混乱等问题。明确的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有效管理,达到最大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的目的,为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的共享机制奠定强大基础。
未来几年,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制度体系、执行标准等也会朝着不断完善的趋势发展,生态环境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成熟,一系列法律法规、执行标准等也在逐步健全完善,为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与保障,将形成统一、健全、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对此,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单位等也会加强管理,尤其对国家建设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等进行统一性的管理,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传输体系和共享体系,强化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数据等资源的管理力度。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此阶段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各种问题仍然存在,且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和手段,提升监测设备的质量,提高监测技术水平,为更加高效的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确保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