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智能化研究

2021-04-11 08:45:07王永超
甘肃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智能化期刊

王永超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1 科技期刊智能化的基础:数字化、网络化

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改变。要实现科技期刊智能化,首先要把期刊内容全部数据化,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期刊内容数据化之后,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期刊智能化的意义才会凸显。

智能化传播需要获得足够量的元数据,故要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期刊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可能面临资源和资金有限的问题。期刊社可以和数据库出版商,例如:知网、万方、维普等,进行合作,丰富数据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在期刊传播过程中,智能检索、用户画像和语音识别等技术是基于大量元数据来开展的,这些元数据不仅包含学术资源、会议信息等公开数据,还包含用户身份、用户检索记录等隐私数据[1]。这就需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公开数据易得性,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2 科技期刊智能化的目标:国际化

科技期刊智能化可以提高期刊内容的利用率、扩大影响力,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吸引更多优质稿源,进而走向国际化。目前,中文刊数量多,缺乏走向国际的语言优势。多半顶尖科技期刊都集中在欧美国家,且以英文为主。科技期刊如果能够实现在线自动翻译功能,即可扫清语言障碍。当然,机器翻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翻译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这是期刊智能化需要解决的语言转换问题。

3 科技期刊智能化的途径:贯穿于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整个流程

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科技期刊采编、出版和传播的效率。

3.1 宣传:微信公众号

目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用于宣传,尚未实现在线微信投稿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期刊目录和文章展示功能,支持专家审稿和反馈意见,可以向作者反馈审稿意见。因为微信具有广大的用户基础,且转发分享便捷,可以发挥人际传播,吸引更多优质的读者和作者,所以科技期刊公众号可以专注于宣传。

3.2 制作:采编平台

科技期刊制作流程可以实现全程无纸化办公。期刊社可以利用采编平台进行组稿、审稿和编辑。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辨别论文抄袭。(2)发掘潜在的审稿专家。(3)判断论文数据的可信度,辅助审稿。(4)智能推荐学术热点,为选题策划提供依据。(5)根据往期作者的研究领域和写文章的偏向,有针对性地自动投递组稿信。(6)智能安排刊期。(7)智能排版。

3.3 传播:综合智能数据库

科技期刊传播除了通过传统的纸质杂志,还可以通过现代无纸化的媒介进行传播,例如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网站(期刊网站、采编平台等)。科技期刊要实现智能化传播,关键就是要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使得知识点可关联。

在科技期刊传播这一环节上,西方发达国家出版集团已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如,施普林格-自然的关联开放数据平台科研图谱借助NPG本体进行语义建模,通过数据融合、知识发现、内容计算和语义图形数据集,提升论文在传播过程中的可获得性,为编辑、学者、会议组织者提供知识服务和数据工具;爱思唯尔收购了伯克利电子出版社的标志性产品——基于云的机构存储库平台数字共享,该平台具备提供存储库、元数据结构、访问接口和跨机构聚合与发现等功能,有助于爱思唯尔掌握更多论文引证、论文传播效果方面的数据[2]。

国内也有做得非常出色的期刊集群平台。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支持多媒体出版,可以通过延伸阅读模式提升期刊论文的信息载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增强出版对知识进行碎片化与集成,提升论文中知识和关键信息的显示度,使得期刊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加工、云存储和发布,提供多媒体内容高效传播方案。

4 科技期刊智能化的意义

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科技期刊面临着智能化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现已成为热门的技术,席卷全球,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以亚马逊、谷歌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先行者引领和熏染着出版业逐步迈入智能化时代。以期刊出版为例,人工智能对期刊出版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从期刊的选题策划、期刊的内容创作与审稿、期刊的营销模式与侧重点到期刊的消费方式和读者阅读需求,都发生了近乎颠覆性的变革。计算机创作的学术论文也早已“骗”过审稿人,被正规学术期刊接受[3]。智能化给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定制个性化服务

科技期刊社可以实现转型,从期刊生产者转变为数据提供商。期刊社可以通过算法自动向潜在读者推送学术资源。如,国际学术出版推广工具趋势能实现论文跨平台自动推荐,不仅增强了期刊的显示度,还能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已被爱思唯尔、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采用[1]。要实现为读者定制个性化服务的功能,期刊社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而由于我国期刊多由企事业单位主办,即使属于同一领域的期刊也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期刊群。目前有限的期刊群主要由小、弱、散单刊组成,无法集中力量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故我国期刊生产者要想转变为数据服务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发挥政府或者各种组织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期刊网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的专业性期刊集约化出版平台。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国内优质医学期刊,提升国内医学期刊的生产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是中华医学会对外服务的首款全文型论文数据库,囊括了中华医学会期刊出版平台下的180 余种期刊,学科领域涉及所有临床专业,以及护理、预防医学、中医药和医学人文等。除了通过网站,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通过微信和中华医学期刊APP 进行传播。庞大的数据库和现代化传播手段,使得期刊可以实现向核心用户推送定制化服务。

4.2 缩短期刊生产周期

科技期刊借助智能化、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缩短生产周期。(1)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锁定核心受众群,预告选题,扩大影响力,为组稿打下基础。(2)通过采编系统,完成收稿、三审、智能排版等工作。这可以大大缩短期刊编辑出版的生产周期。(3)可以根据数据库积累的信息,针对当期选题和栏目,智能筛选出约稿专家,方便组到高质量稿件。

4.3 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传播,扩大知名度,拉近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筛选数据库中的数据,精准地向目标作者进行宣传,跟进作者的研究动向,进而优化选题,提高稿件质量。优质稿源是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保证,是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基础。

4.4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收益

科技期刊的呈现形式脱离纸质后,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稿件可以通过期刊数据库进行多媒体出版,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此外,可以对知识进行碎片化与集成处理,提高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例如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痕迹,收集相应数据,为会员读者推送其关注领域里的前沿书籍、文章、段落、句子、知识点、数据和观点等,然后相应地收取个性化阅读服务的订阅费。这样不仅提高了期刊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收益,加快了出刊速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扩大社会效益。

5 结语

科技期刊的智能化需要以数据化和网络化为前提。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智能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载体有限且功能不足,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度开发。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平台主要为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各刊的主页网站大多嵌入网络采编系统,主要以投稿和审稿为主要功能,部分期刊网站提供往期期刊文章下载的功能,但是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入加工处理,无法实现智能化传播。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承担宣传功能,而且没有做到细分化、互动化传播。这种传播模式主要还是以点对面传播,没有实现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功能。

相较于国外学术期刊,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传播相对落后,这与我国期刊体制有关。我国科技期刊一般依附于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各自为政,很难将数据资源聚集到一起。而国外大型出版商旗下有众多刊物,故数据资源可以形成一股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期刊体制导致智能化发展程度较低、数据挖掘深度不够、传播渠道开掘有限等问题。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科技期刊,牵头建立一个科技期刊共享传播平台,将全国科技期刊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深度开发。科技期刊智能化包括智能检索、用户画像和语音识别等技术,而这些技术是基于大量元数据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这不仅涉及期刊本身往期的文章资源,一些公开的学术资源、会议信息,还涉及用户身份和检索记录等隐私数据。而政府牵头搭建科技期刊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协调公益性的科技期刊提供往期数据,及时更新一些公开的信息,而且可以做到很好地保护读者和作者的隐私。这是西方国家不容易做到的事。我国可以发挥政府隐形调控的手,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科技期刊实现彻底的智能化。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智能化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 02:41:14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5:52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