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晨,张 澄
(酒泉市气象局,甘肃 酒泉 735000)
2016 年6 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 号)中,明确要求“规范防雷检测行为,降低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准入门槛,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允许企事业单位申请防雷检测资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雷技术服务”[1]。这意味着气象部门在防雷检测服务市场上原有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防雷检测技术服务这块“蛋糕”被直接推向了市场,气象部门的角色也逐步由市场“参与者”转变为“管理者”。根据相关规定,甘肃省气象局每年都陆续通过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申请,从事防雷检测服务的机构也逐渐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种问题也渐渐凸显而来。
1.1.1 检测机构众多
通过中国气象局行政审批平台查询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单位认定结果,截至2020 年4 月23日,全国通过审核的单位共有2301 家,而中国下辖地级城市行政区共有333 个,由此推算,平均每个地级市就有7 个从事防雷检测服务的机构。其中,甘肃省内现有审批通过的防雷装置检测甲级资质单位16 家,乙级资质单位47 家,加上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防雷检测机构在甘肃省设立的分公司,今后甘肃省的防雷检测服务机构会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市场份额分配比例减少。
1.1.2 低价投标,乱打“价格战”
随着防雷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上从事防雷检测服务的机构数量快速增加,反观检测市场需求,随着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新、改、扩建工程增速缓慢,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的总量增长也在放缓速度。这样一来,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实属必然趋势。近年来,很多防雷检测重点业主单位都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防雷检测服务项目采购,部分采购文件上也标明了评标结果为“最低价中标”,这就导致很多防雷检测服务机构无视市场规则,一味地用低价抢占市场先机,全然不顾中标后的防雷检测实际工作量肆意降价,如此一来,防雷检测服务质量将很难保证。
1.2.1 挂靠、超资质检测,弄虚作假
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上一些个人和组织为了分享市场“红利”,通过开设分支机构挂靠防雷检测资质进行检测工作的乱象丛生,还有部分具备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为了拓宽业务范围,超资质检测。根据中国气象局第31 号令《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规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两级。甲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检测。乙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第三类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检测。”[2]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部分检测机构抱有侥幸心理,用乙级资质检测第一类、第二类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一些检测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在防雷检测过程中“偷工减料”,甚至伪造数据,出具虚假报告。例如检测报告中的人员签字与现场检测人员不一致;某些报告中虚构检测项目;一些项目未经检测直接在检测报告中出具结果等。如此不负责的行为,无法保证防雷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甚至会造成防雷安全隐患。
1.2.2 防雷检测服务人员技术水平悬殊
现阶段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的技术水平还存在技术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3]。根据气办发〔2016〕34 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取消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后续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国气象局不再发放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的相关证件,由省级气象学会负责定期实施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确保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公平、公正、公开[4]。”目前防雷检测机构的人员除了一部分由防雷体制改革后的原气象部门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外,其余人员普遍来自外聘的非防雷相关专业,一些企业还存在平时“不养人”,检测需要时临时从市场上雇用“小时工”敷衍了事的情况,导致防雷检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下滑。虽然甘肃省气象学会每年都会定期组织防雷检测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但是部分外省防雷检测服务机构来甘检测人员流动性强,省内一些防雷检测机构人员不固定情况时有发生,无法保障防雷检测服务质量。
1.3.1 防雷监管执法队伍配备不足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防雷市场要求防雷监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5]。当前,甘肃省防雷检测服务市场并没有建立起专职防雷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主要来自各市(州)气象局法规科,不仅人员紧缺,而且执法人员参加培训教育较少,不能适应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的发展要求,也不能及时跟进政策形势进行行政执法检查。
1.3.2 防雷主体监管工作欠缺
气象局作为防雷监管机构,在社会上本身缺乏足够的权威地位,民众对气象行政执法认知度较低,与地方行政机构相比,气象局属于比较边缘的一个部门。所以,气象部门执法容易受到其他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影响[6]。防雷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针对防雷行政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还存在缺失,对于防雷检测服务市场上检测资质挂靠等现象的查处还不到位。
甘肃防雷检测市场在行业内还没有建立起具有指导性的价格体系,很多地方借鉴的还是甘发改收费〔2015〕1224 号,该文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物价水平。鉴于这种境况,甘肃省已经成立了防雷技术行业协会,坚持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三服务原则,承担起有关社会管理、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职责。建议协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其组织作用,做好行业内规范和日常监督,制定合理的检测费用区间,严查行业恶意竞价行为,稳定市场秩序。
防雷检测监管部门应对社会上的防雷检测从业人员进行统计排查,完善防雷从业人员登记工作制度,甘肃省气象学会定期组织防雷检测从业人员参加培训,防雷检测服务机构内部应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业务学习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讨论,为防雷检测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逐步摆脱防雷专业技术起点低、上手快、技术含量不高的固有思维[7]。
气象部门协同质检、应急、安检等部门落实联合检查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相互配合,稳定防雷检测市场秩序,优化防雷行政审批流程,规范防雷中介服务,将防雷安全纳入地方绩效考核,建立信息共享机制[8]。针对部分防雷检测机构资质挂靠,或超资质检测行为,防雷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监管措施[9]。
自从防雷检测市场放开以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检测技术标准也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气象局作为防雷检测监管部门,合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防雷检测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一直都是监管工作的重点[10]。通过对甘肃省防雷检测服务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强化市场主体安全意识,规范防雷检测机构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需要不断健全防雷检测市场管理机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防雷检测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