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光
( 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骨科 , 辽宁 沈阳 110500 )
股骨粗隆间骨折(FIF)临床发病率较高,约占股骨骨折5%左右,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此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1-2]。针对FIF患者,既往治疗以PFN内固定治疗为主,但患者预后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逐渐重视改良上述治疗方式,PFNA内固定不断推广,具体应用情况值得进一步探究[3]。本文对比2种方式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康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FI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9-76岁,平均(62.13±2.43)岁,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20例,Ⅳ型11例。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0-77岁,平均(62.23±2.69)岁,Evan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0例,Ⅳ型10例。上述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2 治疗方法:对照组开展PFN内固定治疗,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仰卧,进行复位牵引,达到理想状态后保持患肢内收,使用C型臂X光机透视骨折部位,复位满意后确定股骨粗隆间上方约4cm位置和股骨粗隆远端,于期间设置纵向切口,长度约4.5cm,并确定股骨大粗隆前后约1/3交汇处,设置为进钉位置,进行扩髓,然后置入PFN,透视确定位置,置入导针,并插入加压螺钉,保证顶尖位于股骨头颈下约1cm位置,随后置入防旋螺钉,透视确定固定满意后拧入髓内钉帽,再冲洗创面,逐层缝合。观察组麻醉方式、牵引固定、进钉处理同对照组,扩髓后插入PFNA主钉,拔出导针,透视确定股骨头颈中间位置,置入螺纹导针,确定位置满意后置入螺旋刀片,取远端锁定钉1-2枚,进行固定,确定固定效果良好后冲洗并逐层缝合。
3 观察指标:(1)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比较。标准[4]:①显效:治疗后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状态,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②有效:治疗后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良好,关节活动度改善;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前2个等级占比之和;(2)膝关节功能评分。使用Harris膝关节功能量表,主要评估患者疼痛、畸形、功能和活动度情况,共计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理想[5];(3)并发症率统计比较。包括:延迟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髋内翻。
5 结果
5.1 2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5.2 2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分)
5.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FIF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中,大部分患者伴有骨质疏松情况,在外力撞击作用下会发生骨折情况,临床主张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促使骨折更好地复位、愈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多采取内固定治疗方式,但具体模式选择尚存争议,值得进一步探究[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率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PFN内固定治疗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力臂短、弯矩小的优势,能够实现滑动加压,且具有髋螺钉防旋优势,并且采取双钉承重,增强了骨折部位抗旋、抗拉和抗压能力,此外主钉远端具有特殊凹槽设计,预防再骨折情况[7-8]。而PFNA是在PFN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除了具有PFN内固定治疗优势外,还具有如下优点:(1)PFNA仅使用1枚近端锁钉,而PFN近端使用2枚锁钉,且距离固定,即使拉力螺钉能够紧贴在患者股骨距下方,但还是可能出现锁在股骨颈外的情况,而PFNA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对于股骨颈细小女性更为适用[9-10];(2)PFNA打入1枚螺旋刀片,与PFN内固定治疗中打入股骨颈2枚螺钉作用,进而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和时间,缩减操作时间,且对患者伤害较小,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并减少了并发症率,且螺旋刀片打入后能够挤压周围松质骨,促使其变得密集、结实,因此提供更好地锚合力,强化其稳定性[11-13]。
综上所述,在FIF患者治疗中,PFNA治疗较PFN治疗更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