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露晏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3)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产收入与劳动技能;职业农民相对于身份农民而言,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身份。综上,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产收入与劳动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1.2.1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占比不断下降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数据,1978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901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乡村人口从2005年至今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比例则从2005年42.99%一直增长到59.58%,增速较快。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业人口占比还较大。
1.2.2 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趋势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同时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妇女化趋势。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8.5%。在新生代农民工 中,“80后”占50.4%;“90后”占43.2%;“00后”占6.4%。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相当明显。受老年人和妇女群体的知识落后、劳动技能不足的制约,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未来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但仍然偏低 农民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素质的重要标准。根据201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未上过学的及小学文化程度比例逐年下降,初中文化程度的群体在逐渐增加,但增速缓慢,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中稳居榜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相较于2016年上涨0.2个百分点。但是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比较短,文化和科学素质仍然比较低,这必将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分析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条件来说,培育路径存在偏差、培育理念落后、培育内容不具体、培育环境不完善等;二是从内部因素分析,培育主体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不高和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的束缚。
表1 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单位:%)
从培育路径来说,目前大多数的培训是一次性的集中培训,且培训内容与农村的现实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培训形式也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特点相违背,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脱节,以至于培训过后的积极效果非常有限。
从培育环境来看,由于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农村的培育设施较为落后,教育资源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由此导致这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能力较弱。其次许多农村的自然资源贫瘠、地理位置落后,农产品的商品化成本高昂等,使得落后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困难重重,也极大限制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由于基础教育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较、科学素质不高;而且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理念较滞后以及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甚至有许多农民不愿接受传统事物的改变以及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严重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建立在对其正确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制定与严格执行农民职业规划,激发农民的从业热情,并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各种培训,激励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以之为指引,培育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意识和主体意识,使新型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个体面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
3.2.1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进行分级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庞大而持久的工程,为了保证培育效果,需要根据每个培训环节中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建立培育体系、完善培育网络,对农民进行分层分级培训,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农民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3.2.2 建立激励培训的形式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另一方面要使用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培训教师积极教授农业知识和技能,从教、学两方面保证培训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对培训效果良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3.2.3 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 考核是保证一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开展以及目标实现与否进行考核,从而及时反馈培训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保证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力求培训工作得到落实、培训目标得到实现。
培训经费和金融资本适当向落后农村地区倾斜。许多落后农村地区因为其生存环境而造成眼界狭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限,因此要不断改善教育培训基础条件,提升办学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农村人口流动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打破以往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的作用;要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应该做到以村为单位,以培养骨干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良性互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受到资源影响,而且受到市场制约,由于落后农村地理和交通位置不利,农产品投入多、产出低,市场竞争力弱,加上农民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差,导致许多农村地区农产品卖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农民这方面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培训,以使农产品更好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培育路径与体系,做到因时利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唯有如此才能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