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通常城市综合体坐落于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区域,规模相对较大,有些还结合了星级酒店、办公楼和豪华公寓,形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复杂建筑。城市综合体由独立的商店、社区、公共广场、住宅区等组成,包括酒店、公寓、办公楼、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具有信息融资、保险、贸易、住宅、展览、旅游、娱乐等各类功能,并在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已逐渐开发出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此外,在地铁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识别性。地铁交通的特点是运动速度快,准时停车和在车站短暂停留。为了使乘客快速找到候车站台,必须明确标记,定义车站各区域的功能,并在重要的位置设置导向提示装置,以降低乘客迷路的可能性,并帮助乘客到达车站的候车区[1]。
(2)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地铁车站应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楼扶梯和公共走道的宽度,方便乘客乘车。
(3)经济性。地铁交通是一项高投资项目。据有关资料统计,地铁工程每公里造价通常在8亿元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车站建设的造价。为了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和避免浪费资源,设计时应充分注意经济性原则,利用原有的地形特征进行设计,并充分运用节能理念。
(4)安全性。地铁站的建筑物通常位于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广场、主要道路、大型购物中心等[2]。因此,必须确保站点周边建筑结构的安全,并且车站设计必须减少对附近区域的影响。
(5)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乘客的需求,设计出满足乘客实际需求的车站。地铁车站大部分为地下空间,设计时要改善视觉空间,从而减少乘客的心理不适感。此外,车站垂直交通设施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电梯、自动扶梯、楼梯等的宽度时,需严格参照远期的客流水平,以确保客流的正常流动。根据乘客身心健康的需求,采取措施改善站内照明、温度和湿度,以确保各种指标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
(6)环境保护。低碳概念已在现代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推广和实施,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低碳生活。这个概念也要有效地应用于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中,以实现环境保护[3]。一方面,建筑设计应符合低成本的要求,严格遵循经济原则,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应严格遵从环评报告要求,对噪声敏感点进行专项设计,减少车站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铁车站应将建筑设计理论整合到空间内部布局的设计中,优化内部空间布置来满足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求。地铁车站设计中可以采用共享大厅形式,商业体地下室在车站的两侧进行双层布局,空间布置实现地铁公共区域商业体之间的连接,在扩大公共乘客区域中可供公众使用的空间的同时,方便人员在车站及周边商业体间的流动,使地铁和地下与地上商业、酒店、办公设施等有机相连[4]。
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广场和主要交通干道通常是设置地铁车站的最佳选择,这不仅有利于旅客的出行,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设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铁出入口应优先考虑与周边商业建筑进行整合设计,不仅可提升城市沿街立面的美观性,还可将地铁客流快速地引入商业区,利用地铁交通的便利性,带动城市综合体乃至整个商圈的发展与提升。地铁车站出入口与周边建筑不具备整合条件时,建议采用下沉广场形式实现地铁与周边商圈的互联互通,让人流在不同空间内的转换显得更加自然,激活城市的公共空间。
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空气质量。地铁车站位于地下,空间相对封闭狭窄,空气流通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通风设计方案以确保地下空气质量。(2)改善车站内部的空间形状。在地铁车站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要丰富变化,可以加强车站顶部设计。例如,通过建筑装修手法丰富车站顶部的层次感,或在车站顶部使用照明天窗,将自然光引入站内空间以增强视觉效果。(3)导向设计。站内导向简单明了,可帮助乘客快速找到目的地,减少出行时间,这对维持内部客运秩序非常重要。加强站内导向设计是优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方法,常见的导向设计包括指示标志、信息面板等,通常标以不同的颜色,从而提升导向标识的醒目度。
城市综合发展的各项功能通常包括商业、酒店、办公、休闲娱乐、文化和住宿,开发项目各部分的具体比例必须与全面的市场研究相一致,应仔细评估每个功能区域的供需情况。除分别评估这些功能区域外,评估各种功能区域的混合协同效应也很重要。当这些功能以一致的方式组合和构造时,将提供优质的生活方式,满足城市中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于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平衡。
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应基于对位置和使用功能的分析,以便制定和遵循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在财务、社会政策、环境和技术方面充分考虑项目的要求。这两个主要部分需要单独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中达到最佳平衡非常重要。地铁车站和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应给用户以美感,反映业务秩序和效率以及长期稳定性。如何将这些不同的需求相互结合,是设计中面临的挑战。
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基于基本的设计原则,经过各种研究和演示,在设计中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紧密融合,可以同时设计,分阶段实施。通过设计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并考虑景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要求,对车站布局进行整体设计,使得整个车站和商业紧密结合,为区域开发增添价值,并实现车站与城市综合体的双赢合作。其次,在地铁车站和城市综合体之间建立变形缝,以提供车站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衔接,但是系统相对独立。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将地铁车站的特性和结构与城市综合体伸缩缝完全分离,有效地解决城市综合体项目与地铁车站建设周期之间的矛盾,简化设计,并优先考虑地铁建设时期。最后,采用一体化的降灌设计,有效解决基坑承压水问题。根据地区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周围结构的有效控制,可以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
根据市场优化原则,中心是层次结构。根据地铁车站服务的不同内容和城市服务中心的质量要求,各地铁之间有固定且均匀分布的连接。在区域中,大小中心有多个级别,并且同一级别中心的基本条件是相同的。在中心位置的理论模型中,每个中心位置的空间层次结构是逐层嵌套的,并且形状相似,这是典型的分形结构。自相似的城市空间重叠,具有相似的形状和不同的大小,且较大的城市空间包括较小的城市空间。城市综合体至少形成相互包容和镶嵌关系的三个层次,这种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只有主要和次要之间的差异,形式上没有差异。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非常简单地定义,并从最低级别的中心作为分形元素迭代生成。受到中心位置理论的分形原理的启发,可通过重叠不同级别的相同空间来创建地铁车站环境和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从空间中提取和探索信息可以部分识别整个空间。空间形态的自相似性是城市结构的基础,等级结构是地铁车站和城市综合体整个建筑设计空间顺序要遵循的规则,而各层次间的互相和谐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气候等自然特征,并从各个方面全面考虑建筑空间,以保护原始环境。地铁建筑环境的丰度理论强调生态意识和先进的空间形式,融合并呈现了大量的环境、科学和文化信息,如地理、动植物、周围的地铁建筑以及城市的历史内涵,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铁建筑空间和信息系统。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是一种互补而和谐的共生关系,每个独立的地铁大楼都是区域空间的组成部分,挖掘环境元素并以某种方式突显以实现1+1>2的效果,这正是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
地铁车站与城市综合体整合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使各个功能区域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土地价值和周围市场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未来地铁车站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