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地方产学研合作的纽带和突破口

2021-04-10 19:30饶志鹏
厦门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学生

饶志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 早在1997年,我国就开始产学研合作尝试。经过20 余年的发展,诞生了科大讯飞、北大方正、固高科技、大疆无人机、晶科电子、商汤科技及思丹德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或准独角兽企业,形成了成果转让、技术开发、共建实体及校企联盟等多样式的合作模式[2]。

国家站在发展的角度提出产学研合作,大院大所大企业最早响应并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院大所大企业的技术、资金或发展规划已比较完善,足以对外输出,因而能借政策红利和发展导向加快布局和合作。 但地方普通院校和中小企业虽然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且也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落地实践时却困难重重:地方普通高校科研经费缺乏,科研成果数量少,教学内容与实践有偏差,学生缺乏实习经验;地方中小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无法解决,产品升级发展受限,未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员工专业技能不足,需花时间和精力重新培养等问题。 归根到底,就是研发水平、生产水平、专业技能和资金量不足导致的合作不畅。

在国家提倡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提下,鼓励地方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还必须转化思路,立足实际。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建议将学生作为地方产学研合作的纽带和突破口。

学生: 产学研合作的纽带和最小分歧点

1. 学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纽带

产学研首先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科研过程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案大多数是由学生提出的,他们是研发的主力军;实验也基本由学生执行,第一手数据也多由学生获得。 他们是产业化最早的参与者,因而成为产学研的中坚力量。

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在企业谋职,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将自己的成果带去企业转化, 因而产学研意愿最为强烈。

学生与高校、企业的关系最为紧密,但与双方利益冲突却最小,能公正地看待双方的利益诉求,因而可作为沟通双方的桥梁, 促进利益平衡点的达成。

2. 学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最小分歧点

借鉴产学研成功案例, 从各方最小分歧点入手是促成合作的突破口和最有效途径。 学生恰恰是现阶段地方校企合作的最小分歧点: 学生能否完成学业、找到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而挑选到合适的学生加入自己的企业也是企业招聘的首要任务。 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成才、就业这一点上能达成共识且无分歧。

在实践过程中, 企业可把学生作为技术攻坚的重要来源,高校则要做到立足学生的成长,双方在其中的交集部分完成磨合, 有助于推动稳定长久的产学研合作的实现。

企业:把学生作为技术攻坚源动力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技术问题,而学生是技术攻坚的源动力。 因此,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中, 要以学生为依托或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最大程度获得学生的支持,才能得到高校的重视,从而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加强与学生、高校的联系。

1. 以问题为导向,寻求学生帮助,激活高校研究团队

通常来说, 每个独立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隐形的科研团队。 企业遇到技术问题求助无门时,可通过高校论坛、 专业技术群等提出需求, 寻求帮助。 这往往可调动学生渴望实践的积极性,主动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创新思维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 更深入的沟通可能会激活学生背后的研发团队,吸引更专业人士加入到讨论或实践中,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产学研初步意向的达成。网易创始人丁磊当年通过网络求助技术问题,结识了还是学生的黄铮, 后者凭借丁磊及其好友段永平的帮助创立了现在日渐强大的拼多多, 传为相互成就的美谈。

企业也可直接求助员工母校的技术研发团队。 作为曾经的学生,员工对企业诉求和高校团队技术能力的双向评估可直接预判合作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增加双方合作意愿,促进合作的实现。

此外,企业还可联合学校,通过组织校园技能比赛等方式,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服饰行业款式更新,餐饮、食品行业口味变化,制造行业自动化升级等, 通过学生的参与从多角度获得解决思路或办法。

2. 以奖学金为媒介,肯定学生成绩,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可用普通员工一年工资作为奖学金奖励特定学校、特定专业学生。 奖学金可按照常规设置一、二、三等奖,或按照企业鼓励政策设置特等奖、进步奖和贡献奖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的成绩和进步需要得到认可特别是社会的认可。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异学生进行褒奖,积极地履行了社会责任。 通过褒奖,学生对企业的友好度和产品认知度会上升, 甚至形成品牌忠诚度, 在产学研和就业问题上会优先考虑该企业。 而企业则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在增强学生加入企业或购买企业产品意愿的同时, 也提升了与高校的亲密度, 解决了产学研过程中的前期磨合问题。

3. 以福利为亮点,提高学生就业起点,增强研发后备力量

企业根据获奖情况或学校推荐, 可提高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的起点,如连续获奖学生可直接进入核心业务部门实习, 按照正常员工待遇给予实习工资;对于毕业后考虑来企业工作的学生,可通过减免实习期、 提升不超过20%的基本工资或直接作为管培生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起点。 大量优秀学生的加入在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 也为更深入和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高校:以人为本,立足学生成长

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除实现成果转化外,还担负有培养学生的责任。 产学研合作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对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经验的获得也有很大帮助。 高校对外交流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社会活动, 理应成为学生人文实践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综合考虑是否录用学生的重要因素。 高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提供帮助。

1. 转变固有思维,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往往由于看重研究经费和职称评定而偏向于申请国家和省级课题, 对成果转化利用不太上心,进而与企业的交往也不太积极。但学生实习和就业都和企业直接关联, 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企业的参与。学校作为学生“家长”,理应站在学生角度,除帮助学生辨别、打击无良企业外,更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辨识度,增强学生就业软实力。

2. 带领学生主动实践,培养务实态度

高校应主动下沉了解企业技术需求, 把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把实事求是的作风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态度和培养谦虚的品格。同时,通过实践还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把新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在申请项目时予以体现, 也有利于项目的过审和问题的解决。通过在实践中建立友好关系,企业也更愿意接受该校或该专业学生,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实现人才、技术的流动,促进产学研的发展。

总结

地方企业要实现立足本地长远发展, 必须在公益事业或教育事业中有所投入。 同样的投入若用于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 将获得社会和学校的双重认可。 地方高校应抛弃固有偏见和一蹴而就的观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脚踏实地与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在合作中找寻更多发展点, 逐步平衡投入—产出和验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 基于此实现的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才更有底气、动力和后劲。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企业学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赶不走的学生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生写话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