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民居”到“现代自建房”谈堂屋空间的演变

2021-04-10 08:15王春燕
山西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建房传统民居堂屋

王春燕 冷 天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 概述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的推进下和“美丽乡村”的积极倡导下,乡村建筑如何继承传统文脉、展现地域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乡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低矮、陈旧的传统民居逐渐被一栋栋现代化的自建小楼房所取代,新建筑在立面外观、功能空间、结构材料上和传统的民居相比展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建筑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其形象、功能和材料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却是可以传承和发扬的,新老建筑之间这种文化上的传承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传统分有形与无形的东西,传统更多的是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传承下来的礼、教、信仰、习俗、社会心理等是无形的。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现代建筑创作应从中汲取营养,以注入传统文化的基因。”[1]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常常需要借助有形的物质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民居中的堂屋空间即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物质空间载体和代表符号,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凯望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寨中的新老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对传统民居中堂屋空间的特点和在现代化自建房中的演变情况进行重点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让人们重视堂屋空间,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风、家风的建设,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 凯望村概况

凯望村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西部的一个小村落。整个村落坐落于大山脚下,地处背山面水的河谷地带,蜿蜒的洋溪河将村落半围合,是风水学中“负阴抱阳,金带环抱”思想的理想的聚落选址。凯望村是一个聚族而居而形成的苗族村落,现共有14个村民小组,484户人家,现有人口1 941人,国土面积1 930亩。村中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随坡就势,呈集中、成片式布局(见图1)。村民以杨氏家族后裔为主体,另有少数迁入的异姓人口。村民们的家族观念浓厚,重视血脉传承和祖先崇拜,村中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杨氏祠堂,是村子中等级最高、样式最精美的建筑,逢年过节,杨氏子孙都会在此处举行各种家族性的仪式活动。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稳步提升,人们也逐渐富裕了起来,有了储蓄存款,村民便热衷于改善居住环境,一栋栋现代化的自建小楼房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片地修建,使得村落中的建筑面貌不同往昔,而村中老旧的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功能空间不再适应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逐渐被闲置或是被拆除,传统民居在拆除后村民一般还会在原址上建新房,只有少量的传统民居还在居住和使用当中。新老建筑在这个村子中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见图2)。

3 传统民居中的堂屋

3.1 传统民居特点

当地的传统民居都为穿斗式木构架形式,采用悬山式的坡屋顶,以小青瓦覆顶,出檐深远。正房呈“一”字形,如有偏房则加在正房两端,则又有“L”形和“U”形两种布局形式。正房的形制已经发展成熟并已固定,表现为以“间”为单位,一般为三开间,正中的明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次间,次间一般依中柱用木墙分隔为前后两个房间,前面一般设为客厅和厨房,后面为卧室和储物的房间。当地受暖湿气流的影响,一年中阴雨天较多,日照低,房屋的建造着重考虑通风、防潮,所以传统民居中的左右次间用木楼板分隔上下空间,上层不封闭,便于通风,平时用来放置杂物或农作物等,下面为主要的生活空间。由于传统民居以木构架承重,墙仅作为围护、分隔空间之用,所以其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内隔墙一般为木墙,外围护墙一般有砖墙和木墙两种材料形式(见图3)。

3.2 堂屋空间特点

传统民居的正屋一般为三开间,正中的一间为堂屋,在平面上处于中轴线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居中为贵”的理念,是传统文化中宗法和礼制思想的体现。古文有言:“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宽敞明亮、采光通风良好是堂屋空间的显著特点。堂屋的面积和高度是所有房间中最大的,堂屋空间的上部一般不设置楼板,将梁架裸露,上下通高,使空间更为通透,更显高大宽敞(见图4)。

在堂屋靠后的墙上设有神龛,安放着祖先的神位,神位必须向着大门,当门而立,与住宅的朝向一致。神龛正下方靠墙的地方安放一张方形供桌,在祭祀祖先时用于放置香炉、烛台、祭品等。安放祖先神位的墙也比较讲究,这面墙强调平稳、光滑,木材要采用好的木料和上等的木材,墙上常常张贴彩画、书法或对联来衬托神位的气势。墙后面一般设有一个小而狭长的空间,通常在神位的左下角开一个小门进入,作为一个储物间;或是当作一个过道,连接房屋后部的两个房间。

民居正中面向堂屋的大门一般为双开的木门,白天常打开,夜间入寝时才会关上,大门左右设双扇窗。大门下方设有较高的门槛,明确分隔内外的空间,有挡风防虫的作用,在风水学上还有聚财、防止财气外泄和防止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的意义,同时“高门槛”更加强调了堂屋空间的礼仪性,使堂屋空间更具威严、庄重的气氛。大门外的院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堂屋空间的延伸,在举行一些重要的家庭活动的时候,如“婚丧嫁娶”时,由于宾客众多,堂屋空间显得局促、拥挤,院子便承担起了接待宾客和摆置宴席的功能。在平面布局上,堂屋是整个房屋的入口空间,跨过门槛进入堂屋后通过两侧左右对称的小门再进入两边的次间,这样的对称布局有很强的秩序性,进一步加强了堂屋空间的仪式感。

堂屋作为一个礼仪空间,祭祀祖先是其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祭祀的时间主要有春祭和冬祭,家中举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时也要在堂屋祭祀祖先并进行一些仪式活动。在平常的日子里,堂屋通常还有一些附属的功能,如堆放杂物、放置农具、接待客人、宴请宾客而充当临时的饭厅等。堂屋作为一个礼仪空间展现出极强的秩序性和丰富的文化属性,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又展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包容性,让家人之间更加友爱团结,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3.3 堂屋文化

祖先崇拜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影响深远且广泛,不管是帝王之家、名门望族还是平民百姓,对祖先的崇拜是同样庄重和讲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建筑中最正中、最庄重的堂屋也就自然成为最讲究礼仪的场所,从空间的布置,家神牌位的设置到祭祀仪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通过这些规范,使得堂屋空间和祭祀祖先的行为更具仪式性和神圣感,同时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有了长幼尊卑的思想。随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由对祖先的崇拜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衍生出了与此相关的极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家文化、宗族文化、祭祀文化、孝道文化、礼乐文化等,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色,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功能的堂屋就是这些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在建筑中的一个物质空间体现。

人们自古以来对家中去世的祖先抱着“事死如事生”的态度,所以在家庭中祖先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正中的堂屋便是家中祖先的神灵的安身之所。祭祀祖先有别于其他祭祀行为,祭祀祖先首先被看成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同时具有凝聚家族的力量。祭祀祖先也有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意义,让每个人都能感念祖先并找到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和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能延续几千年不断的很重要的原因。通过重视堂屋、重视堂屋所蕴含的文化,在堂屋诚心诚意祭祀祖先的仪式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地去影响下一代,弘扬不忘本源、感恩祖先、尊老爱幼、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使一个家庭、家族更具凝聚力,家族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扶持、监督,让人们更加注重家族荣誉、更具责任心,激励人们为家族的荣誉不断奋斗努力。堂屋空间也组织了一种社会关系,即通过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弘扬祖先的伟大事迹,推崇德高望重之人、尊老敬贤,给人们树立榜样,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这对于形成好的家风、乡风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是有积极价值和意义的。

4 现代自建房中堂屋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4.1 现代自建房特点

村中的现代自建房大多都是独栋独户,一般为2层~5层的小楼房,除早期极少数的砖混结构外其余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由房屋主人自主设计。房屋平面的形制大多取决于宅基地的大小和形状、场地周边的环境以及主人自己的设计意向等,没有特定的形制,平面布局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材料和结构的改变,房屋不再像传统民居受制于木结构的局限性,因而在平面布局和楼层数上更加灵活。房屋的屋顶一般为平屋顶,可上人,立面开窗比较自由,外立面一般用水泥抹面,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将正立面用瓷砖贴面以便更加美观。

现代自建房中的功能空间与传统的民居相比更加丰富,一般有堂屋、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楼梯间、阳台等多种功能空间,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和家具等,空间的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在现代自建房中大部分家庭都延续了传统民居中在首层设置堂屋的习俗,但也存在极少数不设置堂屋的情况,即当房屋沿主要道路修建时,首层的房间设为店铺,就不再设堂屋,这同时也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对堂屋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这是需要我们引起思考和重视的。

4.2 堂屋的演变

4.2.1平面形制的变化

由于现代化的自建房一般都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面阔和进深都比较灵活自由,一般在1间~3间,没有固定的形制,如果基地形状不方正,建筑可能还会出现不规则的夹角空间,不再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因此堂屋在自建房中的位置和布局也会随之出现很多变化,有时居中,有时则偏于一侧,不再是传统民居中位于明间正中位置的固定形制。在现代化的自建房中,堂屋延续了在传统民居中的“亲地性”,一般设置在首层入口处的空间,和室外的空间有较好的连通性。

4.2.2空间变化

由于现代化的自建房每一层都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水平楼板,每一层的房间的高度都是一样的,堂屋与其他房间在空间高度、面积大小上都没有太大区别,在空间尺度上不能体现堂屋空间的特殊性,显示不出堂屋空间的庄严气势。由于房屋的进深常常有好几间,堂屋空间不通透,所以显得不够宽敞明亮,采光通风效果也有所减弱。面向堂屋的大门也有了很多形式,有双开的不锈钢大门、上升的卷闸门等形式,也不再设门槛,显得比较现代化的同时也显得比较随意,使得堂屋也缺少了庄重感(见图5)。

4.2.3神龛、神位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自建房中,堂屋的家神牌位也逐渐简化,有的不再设置神龛,只在堂屋正面的墙上贴上神位条;有的堂屋中甚至没有家神牌位,只在墙的正中位置挂一张老人的遗像来暗示这一个堂屋空间;有的甚至将墙上的神位条撕去,只留下一张正中靠墙的供桌,暗示这一个空间还有堂屋在特殊时间祭祀祖先的功能。总的说来,人们对堂屋空间中的神龛、神位不再有那么多讲究,抱有一种简化、回避的态度。

4.2.4功能性质的变化

随着自建房中平面形制的自由化、空间的趋同化以及神龛、神位的简化,堂屋空间的礼仪性和神圣性都在减弱,其世俗性和公共性则逐渐增强,表现为其功能性质逐渐向现代的客厅转化,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家具被放置其中,如沙发、电视、电炉等(见图6)。

4.3 存在的问题

堂屋作为当地传统民居中的固定形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建筑类型,堂屋空间的再现有着物质空间上的局限性,如平面形制中轴对称、空间高大敞亮、与其他房间有明显区别等核心特点在现代化的自建房中都不能完全实现,大大削弱了堂屋空间的仪式性和神圣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又有不断形成的新的文明和文化的影响,而当地的村民缺乏文化自觉,对堂屋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祭祀祖先是一种迷信行为,对堂屋内设置的神龛、神位等怀有某种恐惧和嫌恶之感,所以渐渐地,人们在住宅中不再重视和设立堂屋,一些堂屋也在向现代住宅中的客厅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世俗化,堂屋空间的仪式性和神圣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5 结语

堂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内容,是传统民居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空间。堂屋所蕴含的祖先崇拜、宗法制度、家族制度、祭祀礼仪等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思想文化之根、信仰安身之所,是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的。通过实地调研,对传统民居中堂屋空间的特点、堂屋文化以及在现代自建房中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让堂屋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建筑形式,使堂屋的空间特色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和传承、与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希望引起专业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对堂屋的研究及其保护更新工作,这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自建房传统民居堂屋
自建房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措施
关于印发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建筑形制研究初探
——以上新屋为例
关于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研究
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初探
守 望
父亲的笑容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