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琴,张华明,陈素萍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可影响患儿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导致免疫功能下降[1]。常规剂量铁剂治疗常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患儿无法坚持[2]。我院儿童保健门诊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患儿75 例,采用小剂量间断右旋糖酐铁联合辅食添加指导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缺铁性贫血患儿75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5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8.0±2.1) 个月;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8.0±2.3) 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2008年《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3]。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降低,符合WHO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即6个月~6周岁Hb<110 g/L;红细胞存在小细胞低色素表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年龄6~18个月,单胎正常足月儿,病例资料完整可查,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排除标准: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铁剂吸收障碍者。
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每次5~10 mL,每周3次,餐间服用,同时指导添加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鸡蛋黄、深色蔬菜(菠菜等)。对照组口服常规剂量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每日5~10 mL,分成3次,餐间服用,辅食添加同观察组。若治疗期间,患儿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采取相应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予停药处理。
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复查各项观察指标,包括Hb,MCH,MCV和MCHC。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为临床症状部分好转,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或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Hb,MCV,MCH,MCH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MCV,MCH,MCH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MCV,MCH,MCHC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2 例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1 例大便干燥;对照组8 例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1 例大便干燥。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7.5%,对照组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P<0.05)。在门诊口服相应药物后缓解,两组患儿均未停药,均按计划服用铁剂治疗8周。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症之一,且目前居于首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缺铁症最严重阶段,缺铁症分为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在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血清铁(SI)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血清铁蛋白(SF)降低,早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查,无法评估体内铁缺乏,因此常漏诊。目前很多医院缺乏SF检查,因此对于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乏临床早期诊断方法[3]。在缺铁性贫血早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临床难以察觉,因此当患儿出现典型症状时,已是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儿体内的铁已严重缺乏,单单进行辅食添加已无法及时补充体内缺失的铁以及婴幼儿旺盛生长期所需的铁,因此必须补充铁剂,才能矫正体内缺铁,并提供生长所需的铁。
目前补铁常选用二价铁元素的亚铁制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但其胃肠道反应较大,患儿不能耐受,导致患儿家长依从性差。而右旋糖酐铁是有机三价铁复合物,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容易被胃肠道吸收,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依从性好[4]。研究表明[5]右旋糖酐铁较二价铁元素的亚铁制剂在改善红细胞参数如Hb,MCH,MCV,MCHC方面有明显优势,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在2008年《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中提出小剂量间断补铁亦可达到补铁效果[6],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本研究采用小剂量间断右旋糖酐铁治疗缺铁性贫血,虽然其在疗效及改善红细胞参数(如Hb,MCH,MCV,MCHC)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可能因为采用小剂量间断右旋糖酐铁治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使口服铁剂及辅食中的天然铁元素同时被吸收利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补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