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香,李之锋,张 骞,陈 军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本科材料类专业必修课“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线上线下谈学术,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1],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教40条”强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以专业教育中的课程为载体进行的思政教育。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材料测试技术是材料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在材料分析研究中应用有个基本了解,以培养学生使用分析测试方法为材料科学研究服务。层出不穷的测试方法的问世,可以有力地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深化。因此在高校“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中,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材料类专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和学术资源,线上线下谈学术,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
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言,不应是在课程教学中强加思政内容,而是结合专业教学有机融入育人内容[2]。即教师在教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融入思政内容锤炼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领路人。例如在“材料测试技术”的课程教学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
例如在讲述材料测试评价中外对比时,就我国目前在材料测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缺乏边缘扫描技术和完善的智能内装测试系统,导致国外电子仪器在中国市场出现垄断现象。通过专业讲解和问题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当代材料学专业本科生应该勇挑重担,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材料测试技术”课程的专业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现代测试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材料测试技术对材料研究,制备及工艺控制的重要意义。在讲述中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引导,比如通过在课堂上引用央视系列片《超级工程》中提及的“能量之源”、“中国制造”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了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了富强文明的中国案例[3];再结合这些超级工程的实现无不结合了材料学的重要发展,而材料学的发展离不开测试技术的准确度和精度的提高,让大家了解学习专业的重要性。在讲到“X射线散射”一节时,引用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先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吴有训先生早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与康普顿教授一起研究“X射线散射”的实验,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即后来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在1926年,吴有训先生婉拒了导师康普顿的恳切挽留, 毅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客轮。吴有训先生对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奉献和爱国情怀。再如在讲授“电子显微镜”中的电磁信号放大时,讲到“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教授,几乎参与了“中国天眼”建设的全部环节。他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堪称楷模,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通过以上案例培养学生在中国崛起中的责任和担当。
品德教育和为人处世教育是思政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元素,但这些人文素质的教育仅靠课堂教学环节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质等思政教育元素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同时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需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打造线上线下共同育人模式。响应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对“材料测试技术”进行课程建设,除此之外,借助其他线上优质资源,通过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4]。可以通过平台定期发布一些哲理小故事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例如:通过发布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利用名言警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等对学生进行品格塑造,树立良好品行。再比如还可以在微信群中将世界著名公司的用人格言分享给大家:(1)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①企业即人,②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③造人先于造物。(2)IBM公司强调的“高绩效文化”等。而这些格言又与多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培养“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人才育人理念相吻合。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明白品德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贯穿教育始终。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学的材料学科资源优势,比如将学科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高端测试设备测试的图片,以“探索微观结构,揭示魅力之源”为主题让学生创作,将客观反映的材料微观结构,让学生以独特角度反映材料微观结构,揭示材料魅力之源。通过此类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探索兴趣、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艺术的鉴赏力和人文精神的诠释力,从而达到扩大科学视野、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理工大学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5],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例如通过红色征文比赛,红色歌曲“一二·九大合唱”,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红色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传承老一辈材料研究者的红色基因,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党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彰显时代价值和内涵。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在求知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和线下与校友的交流沟通,让学生体验材料工作者的辛劳与收获,感受新材料研发的魅力和理工人的热情。例如利用材料化学2010届毕业生刘某回家探亲期间,邀请其与材料化学2015和2016级学生座谈,其回忆了自己在江西理工大学的学习往事,以在本科期间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和博士期间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的事例,告诉大家《材料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她就是材料研究者的一双眼睛。
正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思政内容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专业课中,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