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逐渐增长,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垃圾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创新了垃圾分类的市场机制,贯彻落实了相关主体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面临的“垃圾围城”问题。在此获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应当感知到我国垃圾分类回收行业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依旧存在一段差距,要想将垃圾分类回收做到更全面更完善,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垃圾处理不善,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从2018 年1 月1 日我国开始实施“洋垃圾”进口禁令,对漂洋过海而来的垃圾关上大门后。可以看出我国逐渐意识到垃圾里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垃圾,只有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土地杀手“废电池”也可以化危为利。所以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刻不容缓,因为它不仅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化进程,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负担,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江苏省正大力推进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其中苏州、盐城、南京等市基本已经建成了垃圾处理体系。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南京高淳区建立了可烂阳光堆肥屋,居民将有机垃圾投运到此,对其采用微生物快速发酵处理,将有机垃圾变为肥料,有效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盐城市建立了垃圾焚烧厂,一家可以用垃圾焚烧来发电的工厂,该工厂引进了德国的垃圾焚烧技术,垃圾基本上都能够完全燃烧,不会产生太多有害气体。除此之外,剩余的炉渣还可以用来铺路或者制造水泥,这种垃圾焚烧技术不仅解决了垃圾占地的问题,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专家拉斯基提出的著名论断。垃圾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分类的情况,分类好了,垃圾山也是金山银山。经过分类后的垃圾,不仅可以简化垃圾处理工艺,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此外,一个国家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8 亩。如果将宝贵的土地资源变成垃圾场,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通过垃圾分类后,大量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垃圾的占地面积也得到了有效的缩减,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进行垃圾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据研究,1 吨废塑料可回炼600 公斤的柴油;回收1 500 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 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 吨铝矿;一吨废钢铁可炼0.9 吨的好钢;一吨食品垃圾如剩菜剩饭,烂菜根烂菜叶等,经生物技术处理后,每吨可产生0.3 吨的有机肥料。有效的垃圾分类能让分类出来的垃圾被重新利用,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巨大的社会财富。
当前,江苏省正全面推行和提倡垃圾分类,各级城市也进入了“实战状态”,但回收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我国当前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端主要把重心放在分类上,先将垃圾正确的分类这是最首要的,后端则是垃圾的回收利用,这一过程就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因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垃圾分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会不断增强,前景无比广阔。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糅合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一定进步,但由于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数有限,不少人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知而不行是大多数市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作为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示范点,虽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垃圾分类设施,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据市民反映,虽然他们自己将垃圾分类投放了,但后续却看见环卫部门又把垃圾倒进车里搅成一堆,这使得市民意见很大,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致使居民垃圾分类的懈怠。
垃圾分类行业的财政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一直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进行的话,垃圾分类行业很难得到发展。今年6 月份江苏省财政厅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投入了1300万元,但这些资金仅仅只够用于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建设,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城市的财政缺口也越来越大。由于垃圾分类的资金投入不足,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缺口也日益严重突出,整体来看,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的系统仍未完善,普遍存在混收混运的情况。此外,许多城市还存在着垃圾桶布局不合理,数量严重不足,设计规格未统一等问题。
我国目前专门涉及到的垃圾分类问题的法律法规文件,都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不强。就江苏省的某些城市来说,政府机构在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上普遍的存在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监督和管理机制等问题。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只局限于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这类强制分类,但对其具体分类的相关条款都没有进行细化和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建设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新浪微博等各种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全方位展示垃圾分类的动态进展和有效成果。并将垃圾分类有关知识化为一种意识,一种看到垃圾就知道如何分类的意识。由于垃圾类型实在太多,一些老人孩子很难记住,所以编唱垃圾分类的歌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类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依法分类的社会氛围,促进每个市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垃圾分类处理的供给关系,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收运、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有机协调,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一方面在社区内设立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站点,倡导居民将废旧电池、烟头、旧灯管等有毒有害的垃圾收集交给回收点可以兑换积分,等积分赞到一定程度就能兑换生活用品。这样一来,既回收了有害垃圾,居民又能真正收益。另一方面,把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纳入到企业、社区和各个单位的综合考核中,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对垃圾处置不当的企业单位采取一定程度上的惩罚,对于优秀的垃圾处置单位给予奖励。
垃圾处理作为新兴产业,风险小,收益稳定,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但垃圾不可能永远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为了垃圾分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业中来,参与垃圾直运、垃圾处理的流程中来,由相应的垃圾处理企业去收集、运输、处理垃圾,进而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
加快推动立法,督促指导各地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推动各地加快出台地方性法律、规章、制度,并与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相衔接。完善垃圾处理标准体系,研究制订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运行管理规程、餐厨废弃物与垃圾分焚烧协同处理技术规范,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改良垃圾分类的监督考核标准,突出垃圾分类整体实效的评估,并将评估纳入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在江苏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的背景下,应当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等多方面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总结垃圾分类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文明程度。“一个萝卜一个坑,别让垃圾跳错坑”我们在生活也时常能看到这中很有意思的宣传标语。虽然我国的环保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随着垃圾分类行业的持续发展,垃圾分类模式的不断创新,垃圾分类的各种机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都会不断健全和完善,未来的垃圾分类行业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