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 刘邦俊 王丽君 李 萍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14)
人工湿地是现代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构成要素,在调节微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风景观光、欣赏品味的基石与载体,需要对其水生态环境进行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使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局面,对水生植物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生态的多方面潜在影响,综合施策,切实提升水生植物的实际运用成效。
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湿地水生态污染问题的治理,在污染治理标准化、污染治理模式系统化、治理综合成效评价模块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研究,为高质高效地开展人工湿地水生态营造提供了基本原则与价值导向。纵观当前人工湿地水生态污染实际,普遍存在着水体脏乱发黑、发臭,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磷盐和氮盐含量超标等共性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人工湿地水体相对封闭,水体流动不畅,甚至水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水体自我更新;人工湿地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低下,对人工净化的依赖性较强;水体污染物沉积严重,治理要求较高,治理难度系数较大;人工湿地水体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各类废水、废渣、废弃物等纷纷排入人工湿地[1]。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即便在相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依旧能够循序有效地完成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任务。实践表明,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及生物生态修复方法最为常见,同时也是实际应用效果理想的治理技术手段。上述不同的水生态恢复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环境,在所参照标准、操作要求、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有优劣,需要根据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同时,根据人工湿地水生态修复位置的不同,还可采取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等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手段,形成最具可行性与针对性的人工湿地水生态治理修复方案,进而从整体角度维持水生态的微观平衡。
在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过程中,水生植物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方面作用突出。部分情况下,水生态环境被破坏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污染物所致,而在水生植物的作用下,可直接吸收其中的各类污染物质,将污水中的有机氮等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形成对水体环境不存在损害的营养物质。根系相对发达的水生植物可除去砂土中的氮磷物质,而浮水类水生植物则可除去水中的营养物质。对于人工湿地生态环境中的部分有机微粒等物质,则需要通过大型挺水植物等进行有效滤除。
在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中,如何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有效降解,一直以来都是水生态治理的焦点所在。水生植物的发育生长,将会对水体中的微生物产生明显的降解作用,可将其转换为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控制水体微生物种类、数量的相对平衡。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种植过程中,其根系将会形成网络状,调整控制水生态中的含氧量高底,防控含氧量高底起伏波动过高而导致的水生态失衡,并对水生态中的微生物进行有效吸附,实现水体物质转换吸收与利用[2]。
人工湿地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部分情况下高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些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工湿地水体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水生植物的作用下,无论是漂浮植物,还是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均具备较强的吸附和沉降能力,可对各类污染物进行充分吸收、吸附和沉降,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同时,水生植物在生化方面独有优势,可创造稳定良好的环境,在植物光合作用下,降低水生态中的污染物参数指标,使微生物降解环境更趋稳定。
藻类是影响人工湿地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若无法对藻类植物形成有效管控,任其生长与蔓延,则极易导致水体被大面积藻类植物覆盖,抢占水体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恶性循环。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水体中的应用,可竞争藻类植物的光照及营养物质,部分浮叶植物等可遮挡藻类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资源,使其逐渐死亡,最终减少藻类植物含量。总之,水生植物可对藻类植物的正常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促进水体净化。
人工湿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而且同时具备观赏功能,提高自然环境的观赏价值,因此通过水生植物的应用,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设计。在此过程中,应结合人工湿地区域位置、自然气候、形态特征等客观因素,根据水位深浅程度的差异性,分别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以人工湿地最常见的荷花为例,应全面掌握控制种植方法,防止其无限蔓延,为睡莲等其他种类植物的种植预留空间,使最终营造出的景观空间具有层次性、立体性与系统性。种植沉水植物需设置围栏,并及时收割整理,防止占据太大空间[3]。
水体生态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是由多种不同类型要素与资源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正是因此,人工湿地可在现代微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完成净化水质和生态调节等生态任务。我国地域间的气候条件差异突出,部分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区域性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而通过人工湿地的含蓄水源价值,则可有效调节微生态,明显改善与调节水资源在季节方面的不同,而该功能性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水生植物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搭配水生植物种类,可建造人工湿地系统,即便是在自然降水较少的条件下,依旧可以提供水源保障。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环境保护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性任务,部分人工湿地水体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其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等愈发凸显,基本长期保持在水体平衡状态,各类微生物保持和谐共生状态。在水生植物的作用下,人工湿地水质得以显著改善与提升,而这又可反作用于水生植物和动物,彰显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使水生态系统更趋优化[4]。
季节性是水生植物的重要特定,只有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中全面注重水生植物的季节性,才能确保最终整体修复效果。通常情况下,水生植物的生态修复效果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夏季表现更好,而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冬季表现欠佳,因此在种植水生植物时,应充分尊重不同季节在降水、温度、光照、风力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常绿植物、浮游植物等性能特点的不同,确保冬夏交互性,使被破坏的人工湿地水生态得以缓慢修复。此外,也可根据季节性特点,适当搭配不同类型、习性的水生植物,营造良好的整体外在形态。
若将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水生态修复的载体,则应根据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确定修复参数,结合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做出合理化搭配,优化水生植物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效果。部分水生植物生性相克,难以在同一水生态环境下共存共生,因此应综合考虑,优化搭配,营造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应在保持良好生长的同时,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形成较好的观赏价值。
人工湿地水生态环境同时承担美观和生态两种功能,但是水生植物多数能大面积繁衍,若养护管理不善,极易导致疯长、蔓延等问题,该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将严重损害人工湿地水生态稳定性,也会提高后期管理维护成本,协同效益不足。因此,应对强化水生植物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其进行科学收割与处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水生植物生长缓慢,可视水生态实际情况进行剪除,以免产生黑臭水体,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
综上所述,在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实践中,水生植物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其所起到的促进性作用极为突出。因此,在人工湿地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水生植物种植与成长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创新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方式方法,强化水生态恢复过程控制,促进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同时,相关人员应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心绪,全面学习与创新水生植物应用方法,为促进现代水生态环境的形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