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勇
(西藏大学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为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坚持“十个必须”中的“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同时深刻意识西藏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兼顾西藏生态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1949 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1978 年以来最为显著,极大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发展[2]。然而,由于自然、历史和认知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期,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破环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西藏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它不仅是我国江河和生态的源头,还是我国气候的影响源,既阻挡西风气流和季风环流,又屏蔽冷暖气流,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全国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3]。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不可取,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生态环境不能忽视,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目前西藏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如下。
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交通公害和生活排放。下面分别对上诉污染源进行分析。
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的政策支持,西藏工业特别是建材工业和水泥制造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多数水泥制造业的许多设备严重老化,无法满足节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而增加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近年来,伴随西藏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数量显著增加,尾气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成为第二大空气污染来源,由于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很容易不充分燃烧燃料。因此,汽车尾气中CO 和CnH2n+2的浓度很高,给大气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 年底,西藏的常住人口总数已超过350 万人。西藏大气生活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寺庙烟雾和煤炭燃烧。西藏作为藏传佛教圣地,每年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加之寺庙每天都要烧香和酥油,导致寺庙上空常年烟雾缭绕。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家也喜欢在家中烧藏香,信仰佛教。
SCV气化器温度控制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时变的控制系统,对于控制对象,确定一个相对精确的数学模型,或者说确定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是设计控制系统的关键。
近几十年来,西藏以中度荒漠化土地为主,占总面积的37.68%,非荒漠化地区占28.65%,轻度和重度荒漠化地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3.20%和12.64%。荒漠化程度从东南向西北线性逐渐严重。荒漠化不但摧毁家园,还会吞噬良田,更严重的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甚至影响农牧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等行业的发展,荒漠化问题对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威胁[4]。
西藏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降雨量、土壤、植被。西藏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它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又较为恶劣,土壤质地疏松,并且是我国多条河流的源头,植被难以生长,暴雨的冲刷很容易造成西藏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壤侵蚀为山洪的形成和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西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被破坏,草原含水能力不断下降,导致草原沙漠化,从而引起草畜矛盾。
西藏是中国第二大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据有关记载,1911 年至1977 年,该区共发生强烈地震436次,其中6-9 级地震65 次,7 级及以上地震10 次,8级及以上地震2 次。从地震数量来看,50 年代早期地震更频繁,1950 年为75 次,1951 年为36 次,1952 年为182 次。
西藏东南部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火灾将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质量,也直接危及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在林区,如果发生危险,常常会造成当地经济的严重损失和附近居民伤亡。
雪灾是西藏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大雪封山会导致外部交通隔绝、物资供应不足、作物歉收、动物甚至人的饥饿。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了数十场大规模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西藏时常有雷暴、冰雹、风暴等极端天气。多数地区的平均雷暴日在50 天左右,有些地区甚至超过80天。据全国雷电灾害统计,西藏雷电灾害造成的伤亡比例远高于其他省区。此外,西藏也是我国冰雹、大风多发地区,有强烈的空气对流,平均每年有10 天以上的冰雹。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由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因素决定。
因此,西藏滑坡主要分布在三江流域、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地区。多发生在雨季,与降雨时数有较强的相关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造成人员伤亡,交通破坏,建筑物受损,水利设施受损,生态系统破坏。
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如昌都、林芝、山南东南部,三江流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也在此区域。一到夏季,雨期长,降雨量大,雷电频繁,河流径流量骤升,这就导致这些地区容易发生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水土严重流失、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藏南地区,如日喀则、阿里南部、山南南部,这些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山脉,而地震发生最频繁地带正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带,这里的平均海拔5000 米以上,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主干,平均海拔已上升至6000 米以上,正如此这里容易发生下冰雹和地震。
在西藏中部地区,有西藏首府拉萨、山南北部,此地带位于念青唐古拉山附近,地处藏北和藏南的分界线,其地形特点为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一道道沿河(拉萨河、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平原,雨期较长,是西藏地区藏东南与藏西北的过渡性地带,这部分地区容易发生大风、霜冻、雷电。
西藏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地处国家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西藏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家其他省区的速度,藏族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达不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牧民为增加收入,无限制的养畜牧,以至于草地逐渐沙化,生态遭到破坏。城乡居民时常供奉烧香的情况,也未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理位置的差距,让大多数创业者望而止步,投资者纷纷把目光移向别地。
建立环境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和地方监督。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的一系列体系,以防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面提升科技发展,强化质量管理,重视人才素质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紧抓非环保企业的排污问题。在全国上下推崇生态环保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明确的环保意识,继续推进绿色生态产业的深化与实施,加大分类推广力度,优化已经形成优势的产业。
地方政府及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本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时刻关注环境保护的进度并进行年度总结。在溪流、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保护领域,逐步有效推进和发展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西藏地区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确保西藏地区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积极加强西藏地区生态建设并建立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学院和大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环保意识,引导者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带头宣传环保教育并注重环保的自觉性,提倡学生们在生活中绿色出行,禁止随地吐痰,生活垃圾分好类,放进垃圾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垃圾。涉及人民群众环境利益的重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并通过政府部门、地方委员会或者公告的形式向当地居民传递。
在所有层面上,政府都必须在自己的水平上增加用于环保的资金,每年增加对该地区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监督能力建设和环境监测点的投资。特别是针对西藏各市县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使资金的投入和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按照生态环境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促进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提高环保设施的科技水平,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对旧型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限制,制定环保标准,不合格企业淘汰。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各国专家队伍密切共享本国的环境考察情况,高校之间也可以展开“联合培养”模式,从中借鉴对方先进的、前沿的经验与技术。履行国际条约,遵守国际规章,配合联合国的决策,保护国家环境和开发的权利和利益。欢迎国际各国环保专家来西藏地区考察并展开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成立环境保护小组,建立水质、土壤和气质环境监测点,在环境保护监测站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部署足够精密的环境监测设备,监测调度和监督生态环境,咨询专家并向当地的环保部门汇报动态。
在西藏人民心中,一直对宗教抱有至高无上的信念。但是,人们在信仰宗教的同时,寺庙烧香的情景数不胜数,导致寺庙上空常年烟雾缭绕。对此,提议在寺庙入口处贴“环保”的海报,或者让工作人员给路人派发“环保”宣传单,甚至可以通过以分享相关“宗教环保”到自己朋友圈来降低寺庙票价,多种渠道并进提高群众环保与宗教相结合的意识。
农牧区草场随处可见的牛粪,牧民把牛粪收集起来晒干后堆在一块。到了藏区的冬天,牧民们靠着燃烧牛粪来维持正常生活,烧火做饭取暖样样都离不开它。除此之外,在夏秋季,人们也经常用牛粪进行堆积发酵作为有机肥料,洒在农田里增加农作物的营养元素。同样,牛粪还有更加实用的用途,它可以发酵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用来发电,为发电形式增添了一种新的途径。
城市生活方面,人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做好分类,易燃易爆炸的废弃物品放在特殊的相关地方;生活用水可以一水多用,洗菜的水可以冲厕所、拖地、洗碗等,不使用水时,随手关掉水龙头;出门尽量绿色低碳出行,乘坐公交车、骑共享电动车或者骑自行车;去超市或农贸市场购物时提前带好布袋,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以此类比,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杯、非降解性饭盒等;在家中,灯泡可以换成节能灯,家用电器尽量选择节电低耗能电器,不用电器时断电源。
绝大部分西藏农区虽然集中分布在藏东南地区,但农区的环保同样不容小觑。农民养的牦牛,它的代谢产物牛粪堆积发酵可以用作有机肥料,完全可以代替市场上卖的无机肥料,其优点对周围环境无危害,不产生二次污染,功效速率慢,作用时效长,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药可以选择生物农药,弃用化学农药,不但对其周围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危害很小,对农作物的生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落下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传播环境保护思想,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扎扎实实布局西藏全境。根据西藏的具体生态条件,制定各种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同护西藏生态,共享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