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鑫 方丽娟 高 远
(杭州市淳安生态环境监测站 浙江杭州 311700)
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而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也是有着紧密关联性。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和多样性,单纯的生物监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因此也使得生态监测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并且会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主流技术。2016 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应是一项重要任务,这也说明生态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水平。目前我国实行的环保政策遵循以下三大原则:第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先采取措施,是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效率和水平;第二是谁污染,谁治理,如果站在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所以实行国际通用的破坏者付费的原则;第三是强化环境管理政策,要求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和颁布各类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因此,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背景下,生态环境监测是促进生态保护的基础,也是今后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监测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监测手段,进行合理的时空布局,并使用可比性以及连续性的技术方法,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观测和评价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生态监测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和利用资源[1]。生态监测的结果数据可以评测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然后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照。
生态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但目前杭州千岛湖水功能区的生态监测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还有待提升。加之缺乏统一制度的引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常常会有交叉,职责划分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监测工作的效率。从国务院发布的一些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部门的职责在国家一级已明确划分。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土资源部各司其职,但是在环境监测这一项工作上却有着各自的理解,导致有些工作是重复交叉着做,导致资源的浪费。但是在生态监测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上还都存在着空白,急需填补。
自1980 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在环境监测和生态监测方面却是空白。由于生态监测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导致相关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影响了杭州千岛湖生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杭州千岛湖水功能区生态监测存在的显著问题还有生态监测信息的发展比较缓慢,管理也比较分散。尽管各个部门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生态监测工作,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导致监测的信息数据无法共享,都是分离存在的,这就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少监测的周期较长,所以时效性比较弱。真正以生态保护为最终目标的检测是要全面及时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而为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生态监测不仅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监测,还包括生命系统的监测,因此要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监测信息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区域的生态监测技术还有待提升,因此指标和方法还没有得到统一尽管已经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标准(试行)》[2],但由于宣传和推广不足,许多部门和单位尚未广泛采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科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短期内无法为生态监测服务。所以这也导致生态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是无法解决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不能被迅速利用。技术与科学之间存在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阻碍了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而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都将目光放在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以及资源动态上面,对生态系统状况尤其是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加上生态监测具有周期长、对象多、方法多、难度高的特性,涉及多个要素和多个部门,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监测能力还有待提升,地区间也呈现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独立进行生态监测工作的中心站都是比较少的,很多监测站要么是缺经费,要么是缺设备。
要想真正提升千岛湖水功能区的生态监测工作质量,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就要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由于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这也体现出了生态系统的等级性,同时这也构成了监测网络的基础内容。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提供相关的系统,如土壤条件,植物生长,水文参数等。这些主要是气象,地质,水利和农业部门的职责。
因此,加快成立一个生态监测专门管理部门,然后将各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起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不仅能够提升生态监测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资源浪费。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将直接影响杭州千岛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4]。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规范的生态监测指标和评估体系能够为生态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千岛湖水功能区内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秉持着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从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大系统中,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以满足生态监测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千岛湖水功能区也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周边的农业耕作化肥过度使用使得湖水总氮超标,加上近年来,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千岛湖成为豪华游艇基地,这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而在一片热闹繁华之后造成的是大规模的污染,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反馈不及时,所以无法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做好生态监测,及时反馈监测区域的结果数据,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实实在在的依据,有助于降低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失,也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
要想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生态监测信息库。因此,生态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不仅是对环境要素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每种生态与数据处理之间关系的分析[5]。近年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也为生态监测的信息管理动态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建立具有标准化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信息共享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生态监测,为决策者准确理解生态环境和大规模变化趋势提供有效参考。
随着我国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形势逐渐严峻,只是依靠理化和生物指标来监测和了解生态环境质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杭州千岛湖地区发展的需求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未来生态监督的趋势应该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而且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为转换监测角度的转换提供了条件。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准确性正在不断提高,将其与地面的监测相结合,能够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使得长期跟踪区域环境成为可能。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将生态监测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关注的范围之内,转变观念,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增加地面站点的数量,进而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网络,形成对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把握。
科学技术是在生态监测中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在杭州千岛湖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要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经济基础越来越扎实,但环境质量每况日下那就是得不偿失。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提升生态监测的能力,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面临着多重威胁,生态监测是未来环境监测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者在认识和掌握这项技术。生态监测本身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长期的工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也提供出了更大的挑战。生态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根据对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监考,所以生态监测是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的,它旨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生态监测的未来趋势将是多层次、全面的。借助多种技术,在提供评估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预警能力。而杭州千岛湖水功能区的生态监测工作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未来一定会呈现一个更加美丽的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