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敏
(商丘师范学院测绘与规划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社会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城市化。城市化除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1]。然而,快速的城市化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水土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这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最直观的特征,亦是城市生态环境压力问题的直接重要来源[3]。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东部门户和重要城市之一,商丘市1997年撤地建市以来,其城市化进程迅速,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扩张现象严重[4]。因此,文章以商丘市为研究区,基于GIS 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研究2000-2015 年商丘市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演变情况,以期为商丘市合理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商丘市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南省最东部,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 之间,为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降水量711.9mm,无霜期约211 天(图1)。
图1 商丘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文章的数据来源有:(1)商丘市2000 年与2015 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2)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400 万基础数据;(3)商丘市社会与经济统计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5]。
2.2.1 叠加分析法
叠加分析是GIS 空间分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分析方法,指在相同的空间坐标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重叠相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文章通过叠加分析获得商丘市2000-2015 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数据。
2.2.2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景观格局指数可以高度概括景观格局信息,是可以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景观构成和空间布局等特征的一系列指数[6]。借鉴已有的景观格局研究[7][8],文章选择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和聚合度(AI)(表1)等指数来刻画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
表1 景观格局指数及其生态学涵义
2000 年,商丘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856.49km2,建设用地整体分布分散,斑块面积较小;撤地建市后,商丘市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用地面积剧增,到2015 年,商丘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高达696.57km2,是2000 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7.57%。由图2 可知,2015 年,建设用地范围明显扩大,用地斑块不仅数量增多,面积上也明显大于2000 年,并且主要的大斑块建设用地是在2000年已有建设用地大斑块基础上后形成的,主要集中在商丘市主城区以及县城驻地。
图2 商丘市建设用地分布图(左:2000年;右:2015年)
基于ArcGIS 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2000-2015 年商丘市新增建设用地分布情况图(图3)。由图3 可知,15 年来商丘市建设用地大幅扩张,扩张范围遍布整个商丘市域,尤其是商丘市主城区附近和永城地区,建设用地呈集聚状态侵占周围非建设用地区域,这与近年来两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更快和人口数量剧增密切相关。
图3 2000-2015年商丘市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图
基于软件Fragstats 4.2,得到商丘市2000 年与2015 年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表2)。由表2 可知,2000 年来,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等指标均在增加。这表明近15 年来,建设用地在面积扩张的同时,其景观形状更加复杂,并且斑块边缘的长度更大,分布更集聚。由此可见,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的过程中,已有建设用地正逐渐蚕食周边非建设用地区域,城市区域呈外拓内聚趋势。主要原因在于2000-2015 年间,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村村通”,大量耕地农田被征用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与此同时,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对住房数量需求急剧增加。
表2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
基于GIS 技术,并配合量化的景观指数,文章针对城市化背景下商丘市2000-2015 年的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与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
2000-2015 年,商丘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增加面积高达696.57km2,是2000 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7.57%。新增的建设用地主要围绕商丘市主城区与永城地区,这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15 年来,商丘市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聚合度均有所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的过程中,建设用地周边的非建设用地区域正逐渐被已有建设用地所吞并,城市化区域呈外拓内聚趋势。由此可见,研究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已迫在眉睫。
通过研究可知,2000 年来,商丘市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用来完善当地交通、促进工业发展、满足居民住宿等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化的发展要求。但是,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在牺牲农业用地、林地等生态用地的基础上,如果任其发展,将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与此同时,大量建设用地的建设也会带来粉尘、噪音、垃圾等问题。因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规范建设用地布局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