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敏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重庆 40114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一[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文章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出发,结合整体城市规划,以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建设生态型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载体。新加坡、丹麦哥本哈根、德国埃尔兰根等生态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深圳市作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在探索城市发展转型条件下的“渐进常态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取得一定经验;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则为天津的生态化改造乃至全国城市生态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这些成果的取得,来源于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1],引领全新发展理念,如生态牌,服务牌,整合牌,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植产业支撑实力。同时,建立环境保障体系,建立园林绿化保障体系,将园林绿化指标作为规划许可的强制标准,全面推行道路绿化带、小区绿地和开放空间等各类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布局,建立道路交通保障体系,建立城市功能保障体系,在建设实施上,推行“地下管廊”,将各种管线系统与道路工程同步建设,一次到位,避免重复建设和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生态谷(生态廊道)、生态细胞(生态社区)构成城市基本构架,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1],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具备的共同特点有,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强调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构筑绿色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强化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强调地方社区的参与和市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提倡生产资源、生活消费和垃圾生产的循环化原则。
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特别是对PM10 的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PM2.5 的控制仅处于起步阶段;河流水质总体水平仍然较差,次级河流周边污染源仍未消失,特别是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率普遍偏低。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提升。生态环保责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担责、终身追责”落实不够,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不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队伍和基层人员不足,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性研究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建设滞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然薄弱。
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期,单位GDP 能耗总体水平仍处于较高位置;对碳排放强度的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较高的碳排放量为代价。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发展与保护统筹难度增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产业绿色示范性仍有提升空间,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偏低,随着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反弹压力。
由于历史因素,在城市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定位调整过程中,产业区、商住区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未预留足够生态缓冲带,导致臭气、噪声、油烟扰民等空间结构性环境问题频发,且构成锁定效应,基础设施“邻避效应”问题相对突出,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各区域生态廊道空间联通性不足,生态廊道功能发挥不充分,城市宜居度受到一定影响。
日人均垃圾产生量和日人均生活耗水量偏高[2],反映出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生态氛围尚未较好。环境污染防治复杂性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压力大,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污染减排潜力下降,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臭氧、细颗粒物等复合型污染仍然突出,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占标率高,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柴油货车等汽车尾气未得到有效治理,交通污染逐步成为大气主要污染源;餐饮油烟管理存在盲区,扰民问题较为突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控制形势严峻,环保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破损错接漏接导致污水未全量收集处理;产业园区市政管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刚起步;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品质内涵有待加强。
重点是要树立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是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工作。要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需要彻底更新观念,尤其要摒弃旧思想、旧习惯,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植树种草或者美化环境、装扮形象,而是整个社会从内到外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气和城市面貌的综合提升,并将其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搞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定位好、布好局、建设好,抓好规划至关重要。完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关键性、基础性数据统计,邀请权威专家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依据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迅速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区域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系统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要牢牢抓住国务院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 年)》等文件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片区功能定位包装,策划大项目,形成兴奋点、打造新亮点。制定实施时序,分批启动、滚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建设目标,需要切实建立和完善科学化的领导机制、综合决策机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社会化的参与机制。
3.4.1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提前介入机制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专章,确立生态文明示范区总体建设目标,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建设肌理。进一步完善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定位,并确定片区开发的控制性指标,将控制性指标融入控制详细性规划,并作为刚性要求落实到地块开发建设中。
3.4.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工作推进机制
明确生态文明示范区各项指标的主管单位与协作单位,落实责任主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把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有关部门及各街镇,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包括工作综合协调、目标保障、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一些列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强化对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的监督,确保其按时推进,顺利完成。
3.4.3 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定期严格考核,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3.4.4 完善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拓宽生态文明建设融资渠道,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带动民间资本投入生态文明项目建设。
实施质量底线管理,持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河长制,制定巡河制度;深化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实施流域雨污整治,梳理湖库管理保护现状,加大污水厂建设力度,深化城市管网建设,推进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排查整治,对建成管网实施排查梳理,清淤改造;完善固体废物收运体系,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将垃圾分类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植人心,开展“无废城市”创建,梳理排查水环境质量存在问题,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深化工业源大气污染治理,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对燃煤总量进行控制,抓好生活废气污染管控,禁止露天烧烤,强化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对沿江风险点进行摸排,加强环境应急协调联动。开展环境安全整治排查,在体制机制方面,强化与周边地区的污染防治协调联动,加强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强化水资源生态预警评估,落实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深化“放管服”制度改革,大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结合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发展数据经济。强化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把法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围绕长江大保护下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前沿技术,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通过文章的阐述,要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应当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契机,从管理体制着手,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构建和谐、绿色、环保体系,建议强化理念导向,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创建方案,完善机制适应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