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峰
(晋中市生态环境局太谷分局 山西晋中 030800)
纵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有效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资源总量。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发挥出资源的价值,对自然资源能分为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保护趋向良好,通过多元化治理,让中国建设和发展更加精彩纷呈,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综合治理、统筹规划,整体的发展趋势向好,同时,在资本注入、社会共建的背景下,关于生态治理的财政投入减少,但是整体的生态治理效能不降,绿水青山也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多元化治理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本质上,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成绩显著。
在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上,落实“六稳六保”,全年新发现79处矿产,全国资源储量整体上增长,大约有1/4 左右减少,石油储量下降约0.5%、煤炭资源上涨约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矿山修复和治理工作正在稳步进行[1]。
在林草资源上,持续推进退牧还草、沙源整治等工程,加速草原的修复和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绿化工作,另外,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上,启动国家公园试点,整体林草发展稳健。按照现价计算,当下林业产业总产值约为7.3 万亿,一二三产业产值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中央财政力度增大,国家资金投资占全年总投资一半以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中国农用地资源较为稳定、控制合理,农用地面积在2017 年约为64486.4 万公顷、牧草用地大约在21932 万公顷。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2020 年4 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万元[2]。
(1)缺乏重视
整体上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也缺乏相关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自然资源资产缺乏重视性,导致很多项目未经审批、评估就开始建设,导致在农村与土地违法相关的各类案件屡禁不止,且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整体犯罪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由于缺乏相应的重视和可行性分析,有的建设项目确实改善了农村环境,但由于投资策略不当,也会产生闲置土地增加、土地资源被破坏等问题。
(2)执法力度不够
非法占地、非法采砂等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土地资源掠夺,因为其相关利益较大,导致部分人宁愿“铤而走险”,如果没有足够的执法力度,那么违法行为将长期存在且无法消除;而加上林业资源如森林违法案件数量多,调查难度大且成本高、处理程序复杂,周期长,执法难度大,所以也令部分违法人员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再者,没有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不能加大执法力度,相关的罚款标准低、惩处标准高,导致实际上违法成本较低,执法力度不足[3]。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打赢治理污染的攻坚战,让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数据,全国优质水质地表水断面比例相较与2015 年上升8.9%,PM2.5 年浓度下降23%。从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三大防治行动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能源结构上,整体上火电改造比例达到8 成,火力发电也产生更低能耗,另外,煤炭在实际的能源结构优化中,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2750 个,总体上占15%的我国陆地总面积。各为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加强系统生态保护和土地绿化工作的推进,整体上新增植被覆盖率占全球的1/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生态环境法律保障上,环境法出台之后提升了查处水平,2018 年全面整治环境保护案件共计18.6 万,总罚款152 亿,有效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处理解决,以问题为导向提升了环境保护成效。
缺乏专业人员是较为严峻的问题。以水资源的保护为例,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分散,规模小,缺乏运行资金。能找到有运营能力和资质的企业承包运营的很少。一般由乡镇建设环保中心负责运营,少数乡镇承包给个体经营户。负责操作的人员都是受聘的社会人员。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设备、工艺、流程缺乏了解,无法按照相关操作规程使用和维护设备。因此,污水和废物处理设施异常运行的比例很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此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仍然需要加强,对于环境保护优化和提升,还需要不断努力。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想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更好的簇立在世界大舞台上,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并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的环保宣传中让全国人民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4]。人民的环保意识决定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尤其是在当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当对全国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此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积极开展环保与资源宣传活动的过程中,需采用多元化的宣传形式促进人民环保意识提升,可以合理对各类新旧媒体进行利用,引导全民自觉养成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美德,并引导公民逐步形成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并发展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让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社会习惯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教育引导也需要跟进,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加大环境教育力度,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良好习惯,进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政府当前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并持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针对执法力度的落实和提高,构建完善的保护机制,通过制度监督的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方式,让企业、组织、机构和人民意识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需要将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等内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纳入到生态系统当中,让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环保制度的落实要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从一定程度上将保护生态与资源的成功与否和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实质效果有很大的关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是有效维护国家稳定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人们的广泛重视,根本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人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所以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保护广大人们的身体健康,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才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如果忽略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通过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对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人口与资源比例不平衡,是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之一,现有资源容量和环境承受力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污染环境,甚至会产生大量的自然资源浪费问题。在此背景下,如果仍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可能会阻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将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使经济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统筹兼顾,切实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有效结合。以物质循环的方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是物质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需要结合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反复循环和流动的过程中,避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量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5]。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方式,能够缓解长时间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引进新兴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方式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造,以大量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方式,巩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俨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不少国家正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而我国在循环经济构建与管理方面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想要尽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还需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能量保障,因此,应该全民共同参与,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保证环境问题的条件下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并且应该有节制性的合理的利用。我们还应该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一定程度上讲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巩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