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联动对策研究

2021-04-09 11:53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两地天数空气质量

张 皓

(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重庆 400084)

引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研究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任务之一,是川渝两地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大利好。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也是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要求[1]。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对推进川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治起重要支撑作用,是唱好“双城记”的关键环节之一。开展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措施研究,厘清川渝地区雾霾形成原因,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2]。

1 两地空气质量状况及区域污染成因分析

1.1 两地空气质量状况

2019 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 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6.6%,PM2.5 平均浓度为38μg/m3[3];2020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 天,优良比例为91.0%,PM2.5 年平均值浓度35μg/m3,空气中6 项指标全部达标,其中有32 个区县空气质量达标[4]。2019年,四川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 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9.1%,未达标城市PM2.5 浓度为38.6μg/m3,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5 天,PM2.5 平均浓度为43μg/m3[5];2020 年四川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2 天,优良比例为90.8%,PM2.5 年平均值浓度35μg/m3,其中有1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成都市优良天数280 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6.5%,PM2.5 年平均值浓度41μg/m3[6]。

1.2 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及传输影响分析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存在明显的三个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川渝两地跨界污染相关的主要通道是沿“乐山-自贡-宜宾-内江-泸州-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城市群中部通道”和沿“达州-广安-合川-重庆主城”的“西南-东北通道”。川渝交界城市涉及重庆14 个区县(万州区、北碚区、渝北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大足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垫江县、城口县)和四川6 个地市(达州市、广安市、遂宁市、资阳市、内江市、泸州市),多数位于该传输通道上[7]。

1.3 形势分析

川渝地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体现为:一是大气环境承载力不足,PM2.5 及其气态前体物排放量已超过大气环境容量[8];二是复合型污染突出,PM2.5、臭氧污染较重,年均浓度面临超标[9];三是减排工作面临更大挑战,燃煤减排潜力有限,交通污染不降反升,扬尘排放和生活污染排放强度增大。

1.4 污染区域影响

川渝两地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川南城市群和渝西片区大气污染通过“城市群中部通道”传输互相影响。该区域是两地重点经济发展区域,人口密集、工业产业布局集中、交通运输频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以及重庆渝西片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川渝地区主要污染传输城市为广安市——北碚区、合川区,达州市——渝北区、长寿区,泸州市——江津区、永川区,内江市——荣昌区、大足区、双桥经开区。重庆与四川交界区县布设的市级以上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共21 个,优良天数少、PM2.5 浓度高的区县主要集中于传输影响带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气污染易聚集,相互影响明显

近年来川渝地区污染特征是“冬春季PM2.5 污染、夏秋季臭氧污染”。根据川渝地区颗粒物源解析结果,PM2.5 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和扬尘,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排放的一次污染物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PM2.5 中的占比较高。同时地区高湿天气,污染气团易积聚,上下风向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10]。臭氧生成贡献较大的污染源有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生物质燃烧等。臭氧是典型二次产物,其上风向排放的前体物NOx和VOCs 会对下风向所在区域造成不利影响[11]。

2.2 环保目标考核、政策措施、排放标准不统一

国家对川渝地区空气质量目标考核有较大差距。2020 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目标,PM2.5 浓度:成都市为50μg/m3,重庆市为40μ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成都市为256 天(70%)以上,重庆市为300 天(82%)以上[12]。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及考核压力差距过大,环境容量的差异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

重庆市将主城区及其上风向的渝西片区确定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区域,原则上重点区域不新建燃煤火电、水泥等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四川省广安、达州、遂宁、南充、泸州等市还没有全域划分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区域。重庆市大气排放地方标准有11个,包括1 个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工业炉窑、摩配、汽车整车制造、水泥、砖瓦窑、锅炉、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10 个行业排放标准;四川省大气排放地方标准有3 个,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和成都市锅炉大气排放标准。从标准排放限值上来看,重庆制定的水泥、砖瓦等行业大气常规污染物排放限值均较四川省严格;四川在甲醛、包装印刷业的苯等指标排放限值严于重庆。

2.3 大气污染执法标准未统一,联防联控机制未建立

川渝两地行政区域管辖不同,在治污方式上的工作同步、力度合理、宽严统一还存在差距,加上两地区有差异的环境执法理念,执法和处罚标准不同,难以达成跨界治理问题的一致意见。跨界污染存在的问题包括发现困难、界定困难、取证困难、处理困难[13]。

3 实施川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

川渝地区地理气象条件特殊,雾霾形成机理复杂,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建立完善两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协同防控,坚持“三个治污”,突出“五个精准”,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有助于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厘清川渝地区雾霾形成原因,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2]。

4 川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如何发挥作用

川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

4.1 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加强大气联席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落实工作要求,解决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系统地梳理评价两地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差异,两地省级层面针对大气方面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排放量大的、传输遥远、影响广泛的钢铁、水泥、火电、玻璃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协调形成一致的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川渝两地大气污染防治力争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统一严重失信行为标准等。

4.2 推进两地大气污染防治有关项目合作

大力争取中央、省级和其他涉及两地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共同争取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科研项目,联合包装科研、治理和能力建设项目,积极策划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重大项目策划和储备,联合争取国家将两地纳入相关专项支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两地重大项目布局一体化,围绕改善空气质量的共同目标,突出秋冬季PM2.5、夏秋季臭氧连片治理和协同治理,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污染防治,特别是位于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大项目。

4.3 完善信息共享和预警预报机制

加强川渝两地大气污染预警系统建设,以重污染天气预警及分析污染特征为重点,结合两地大气环境质量及传输情况,用好西南和两省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平台,开展区域两地大气环境质量预报、风险信息的研判、预警和共享,及时开展应对,实现区域重点城市预报预警信息、监测数据、污染源数据常态化共享,结合风速风向和污染源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加强预报预警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

4.4 加强跨区域联合执法

突出夏秋季臭氧污染和冬春季PM2.5 污染防控,组织毗邻地区城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参与两地联合执法检查和执法交流,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大问题开展联动交叉帮扶,检查污染天气期间重点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及高架源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及水泥、砖瓦企业错峰生产落实情况,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重点工业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跨界污染违法行为。开展跨省执法检查、现场调研、交流研讨,规范执法行为、统一工作标准,共同提升大气污染管理水平。

4.5 加强跨区域科学研究和经验交流

加强两地大气污染传输及防控科学研究,开展学术研究和成果交流,转化高科技、实验室成果,政府部门应予以相关政策支持、注重专利技术保护等市场监管职责[14]。在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等方面加强学习借鉴和经验交流,破解夏秋季臭氧污染和冬春季PM2.5 污染防控难题。

结语

(1)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也是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要求。(2)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助于增强两地大气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厘清川渝地区雾霾形成原因,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3)川渝两地大气污染易聚集,相互影响明显;两地大气环保目标考核、政策措施、排放标准、执法标准不统一,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建立。(4)加强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推进两地大气污染防治有关项目合作,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污染防治,完善信息共享和预警预报机制,加强跨区域联合执法,加强跨区域科学研究和经验交流。

猜你喜欢
两地天数空气质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抑郁筛查小测试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生日谜题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