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斐 樊华 刘冠群 郁军建 王文旭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各级防震减灾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满足社会和公众对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避险常识、震情和灾情信息、抗震设防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等地震安全需求的社会基本服务[1-2],以打造和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为抓手,以求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3],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4]。近年来,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要素的快速流动、对外开放的深化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等,均对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中,也重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紧紧抓住公共服务这个“牛鼻子”,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重要论述为防震减灾部门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指明了方向。作为政府或其他工作部门,在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体作用[6]。
河南省历史地震最高震级为6.5级,近年来小震活动呈增强趋势,且地震灾害有“震源浅、烈度高、破坏大”的特点[7]。如2000年4月29日在河南省镇平、内乡之间发生4.7级地震,造成了1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重伤7人)[8],直接经济损失5680万元。2010年10月24日河南省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处发生4.7地震,之后发生多次余震[9]。2018年2月9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发生4.3级地震,当地震感明显[10]。2019年11月30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6km,此次地震震中区震感较强,其中淅川县城高层建筑群众有明显震感[11]。河南省及周边发生的有感地震[12],均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减少地震损失和地震灾害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防震减灾公共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如何将防震减灾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服务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应急管理和社会公众,成为了摆在防震减灾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河南省地震局作为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规划者,一直把为社会提供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当作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围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将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灾害情景构建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紧急处置等预警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科学谋划十四五公共服务工作规划,贯彻落实“服务立局”、“增强公共服务”的总要求,结合实际,凝炼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作为“十四五”重点任务,写入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草案。
成立由河南省地震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公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工作的领导。推进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改革。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地震系统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河南省地震局以此为契机,设立公共服务处和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力量配备,逐步形成管做分开、管做协同、支撑有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增强了推动公共服务工作的合力。
强化市县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责任落实。将公共服务任务落实纳入市县防震减灾工作考评内容,今年,还将通过组织省辖市应急管理局修订权责清单、制定公共服务清单等工作,强化市县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履行,进一步增强全省公共服务工作合力和服务效能。
2018年,河南省地震局立足部门职责,着眼于服务社会公众地震安全需求,制定了《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试行)》,包括地震速报服务、震情趋势信息服务、地震预警服务等12大类73项公共服务事项,为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率先启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系统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河南省地震局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对公共服务清单进行修改完善,梳理规划了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专项服务4大类46项92个服务产品,其中发布试行服务35项72个服务产品。新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规范了服务事项,丰富服务产品,明确新增服务产品研发责任单位和时限,是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地震局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为公共服务事项各承担单位细化服务性能指标、研发公共服务产品、规范服务供给、保障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办法,建立了公共服务处牵头抓总,公共服务中心支撑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的清单落实机制。服务事项清单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将有效促进河南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制度化、标准化、便捷化,增强公共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2019年9月,党中央部署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河南省地震局主动作为,站在为国家战略提供有效防震减灾服务和保障的高度,经过科学谋划,精心论证,制定黄河流域“震情研判与监测数据共享服务”、“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服务”、“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服务”三大服务计划;全力为国家战略提供高质量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并被中国地震局批准为公共服务试点单位。
1.4.1 黄河流域震情研判与监测数据共享服务
河南省地震局牵头建立黄河流域地震趋势联合会商机制,共同研判、应对区域震情。以小浪底水库、黄河大堤、大型桥梁为重点,加强黄河流域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地震安全监测工作。同时,汇集河南省黄河流域各级各类地震监测数据,通过共享网站,实现地震动和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地球物理场监测数据产品的定期发布或实时发布,满足社会各界对地震监测数据的调用需求,实现黄河流域震情研判“一盘棋”、数据共享“一张网”。
1.4.2黄河流域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服务
依托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等重点项目,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沿线发育的主要断裂开展详细探察,完成主要县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立地震工程场地分区模型,查清房屋设施抗震性能基本情况和地震灾害隐患,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防治区划。加快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作,全面提升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建成黄河流域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黄河流域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管理“一个平台”。
1.4.3 黄河流域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服务
依托河南省地震局在防震减灾科普图书音像等方面创作优势,围绕黄河流域地震灾害风险开展特色科普服务,集中创作出版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视频、动画产品,形成围绕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地震科学技术的科普创作体系,满足不同对象对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的不同需求。同时,加强线上线下科普力度,推进“互联网+地震科普”和“新闻媒体走基层”活动常态化,尤其是不断增强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上的影响力,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产品研发。2018年公共服务清单印发以来,河南省地震局按照清单规划加强产品研发和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形成服务能力服务产品72个。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以河南省地震局门户网站为主,微博微信等为辅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并不断拓展和完善。2020年,以河南省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加强了河南省地震局分厅建设,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拓展到了省平台。
在服务方式方面,河南省地震局更加注重服务的有效性,努力做到能线上提供服务的数据资料上网,不易线上提供服务的将服务团队信息上网,便于联系及线下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线上线下互补,提高服务实效。下一步,还将积极推进专门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该项工作已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了河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届时将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同时开展公共服务效能评估提升专项工作,找出不足和薄弱环节62个,提出整改提升意见95条,组织制定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措施110个,为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河南省地震局组织研制地方标准《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3所、认定省级386所,国家科普教育基地3处,省级24处。认定濮阳县等5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大力推进防震减科普作品创作。出版2套防震减灾科普图书、制作推广8部防震减灾公益广告;部分作品在腾讯视频、局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取得较好科普效果。其中《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读本》获得中国地震局评选的2019—2020年度防震减灾优秀科普作品。与此同时,每年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技周、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媒体走基层、豫直播走进地震局、防震减灾知识六进等宣传活动。
地震系统与社会公众沟通缺乏有效媒介,服务民众缺少有力抓手,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所提供的部分内容社会公众听不懂、用不上,与为民服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主要供给方式基本明确,主要载体和平台能够基本解决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基本需求,但是目前提供的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高,在满足公众实用性方面有差距,公共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准度不够,实用性不强。在公共服务获取的便捷性方面有差距,服务方式和载体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建设。
2.3.1 抗震设防类公共服务存在“短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抗震设防类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为满足民众需求的抗震设防基本知识、标准等相关服务供给存在不规范、碎片化、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
比如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供给主体是省级以上地震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防震减灾法》要求市县两级落实,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匮乏人才、资金等,难以保证落实到位,供给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不少县市城区地震小区划项目没有启动,城市区域范围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民盖房宅基地选址咨询、农民盖房抗震咨询、农民盖房设计图推荐等存在查询不够便利、服务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
2.3.2 地震速报预报和预警信息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震速报时效性有待提高,非天然地震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同时受各种条件约束,地震预警服务、地震震情速报信息、地震烈度、地震灾情、火山地震监测,水库地震、塌陷地震、爆破爆炸等信息速报供给的准确率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信息覆盖面需有效扩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尚在建设中。地震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3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防震减灾科普缺乏顶层设计、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层级联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创新与协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地震部门与相关单位、媒体的联动不够充分,与社会资源结合度不高,社会参与度低。没有有效发挥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新媒体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实效不够突出。
防震减灾科普专项经费缺少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和保障条件,缺少喜闻乐见的精品,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人才匮乏,防震减灾科普队伍有待加强。
尚未实现所有地级市、县、乡村防震减灾科普全覆盖,尤其是对行政村、社区及面向社会不同人群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宣传时间短、宣传面有待拓宽。
3.1.1 做好公共服务顶层设计
编制公共服务长期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白皮书制度,促进和规范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
3.1.2 持续推进防震减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力争建立涵盖防震减灾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与标准、管理运行、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绩效评价等内容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责任明晰、供给相对充分的防震减灾基本公共服体系,制定防震减灾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规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依法治理水平。与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河南省公共安全平台、有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联动协同机制和响应技术手段,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实的信息服务与保障。
3.1.3 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标准目录框架
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需求特征,开发社会需求适应度强、服务品质高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质量。
3.1.4 加强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研究
重点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社会属性以及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政策供给研究,着力完善供给体制机制,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科学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定期开展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梳理和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结合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从政府、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最紧迫、最切实的需求出发,按照“范围要适中——不能过宽或过窄;标准要适度——不能过高或过低”的原则,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完善,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围绕公共服务事项和产品(规划)清单,聚焦政府、社会、公众需求,加快产品研发,打造服务精品,提升服务能力。
常态化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评估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作用,定期开展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和需求调查,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主体的公共服务评估评价方式,将评估和调查结果应用于公共服务产品动态更新、调整、准入和退出。
3.3.1 夯实防震减灾业务基础
一是全面加强抗震设防类服务供给。尽快建立和完善惠及全省各地区,具有查询便利性、供给及时可得性、系统化的抗震设防服务体系。在城乡规划建设中,需要把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程抗震能力,推进韧性城乡建设,切实做好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工作。
二是推进地震灾害信息供给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实现超快速报能力,全面提升地震监测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在地震预报中的职责及发布程序、内容、范围等详细规定,提高地震预报发布准确性、及时性和指导性、权威性。让社会公众及时便利有效地收到信息,并能通过阅读信息对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
四是要利用好现代科技,建设和完善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活动构造、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抗震性能、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险知识等查询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便捷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现代化,切实回应社会公众关切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全面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3.3.2 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专业人员保障
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公共服务技术团队和管理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公共服务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防震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建立各类社会和市场力量、社会公众等参与防震减灾的政策措施和协同工作机制,使其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3.4.1 着力建设河南省地震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地震科技业务工作成果转化,为社会抗震设防、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突发地震事件快速响应、震后指挥决策提供高效优质公共服务。通过建设河南省地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地震区划信息服务、活动构造信息服务、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共享服务。
3.4.2 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普及,提升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以防震减灾主题宣传、防震减灾“六进”活动、针对性防震减灾教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其他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普活动实施。充分发挥各级科协、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机关、村委会等贴近公众的优势,推进防震减灾知识面对面普及。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APP、AI、5G等新技术优势,把地震科普活动嵌入到大众生活中,加强地震科普手机APP研发与推广,推动地震科普智能化、现代化。
河南省地震局将聚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努力推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助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速前进,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获得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