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晶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由感染艾滋病病毒诱发,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以及母婴传播等[1]。艾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为持续发热、虚弱、盗汗以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目前,针对艾滋病需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为主要原则,并且为了提高艾滋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促进免疫功能的改善,临床建议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2-3]。鉴于此,本课题将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4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分析评价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艾滋病患者共64例,入选地点和时间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均符合《性病艾滋病防治指南》中有关艾滋病的诊断标准[4-5],且均知情并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晚期艾滋病者及严重精神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0∶12;年龄为29~53岁,平均为(42.58±1.12)岁;感染途径:性接触18例、血液传播12例、原因不详2例。对照组32例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1∶11;年龄为27~51岁,平均为(42.79±1.21)岁;感染途径:性接触19例、血液传播11例、原因不详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感染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1.2.2 观察组 患者则加强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干预。因受到疾病的困扰,加之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易导致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紧张、害怕等消极心理。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便有必要注重心理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一方面,耐心为患者介绍医院制度、环境,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方式,如根据患者的喜爱播放轻音乐、励志电影等,转移患者注意力,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②认知护理干预。部分患者受教育水平偏低,对艾滋病疾病的认知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护理干预。重点对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指导患者认真听讲,可以多媒体视频、讲座的形式进行,提高患者的直观感受,使患者对艾滋病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③饮食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喜好、机体情况,制订合理、科学且营养的饮食计划方案,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等食物为主,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忌辛辣、带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忌暴饮暴食,坚持少食多餐,确保患者机体营养。④社会支持护理干预。艾滋病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为了对患者给予人性化的社会支持护理干预,需在征求患者及患者伴侣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加强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即可以通过艾滋病健康防治讲座,让艾滋病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指导安全性行为,切断传播途径,确保身边家属的健康。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依从性 具体评价标准:①完全依从:能遵医嘱服药,能不滥用毒品、不自行停止用药,能定期来院复查,性行为安全,情绪状态平稳,饮食、作息规律[6]。②部分依从:能遵医嘱服药,在监督指导下能不滥用毒品、不自行停止用药,能定期来院复查,情绪状态较平稳,饮食、作息比较规律。③不依从:均达不到上述标准。总依从率为完全依从率与部分依从率之和。
1.3.2 免疫功能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病毒载量抑制效果,即治疗6个月后,使用抗凝试管对患者的全血进行采集,约3 mL,然后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病毒载量<50拷贝/mL时,表示达到完全病毒学抑制标准[7-8]。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数据,其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等计量数据使用()表示,依从率、全血病毒载量情况等计数数据用[n(%)]表示,分别给予t、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完全依从24例(75.00%)、部分依从6例(18.75%)、不依从2例(6.25%),总依从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中治疗完全依从9例(28.13%)、部分依从11例(34.38%)、不依从12例(37.50%),总依从率为62.50%。观察组总依从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情况的对比(个/μ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情况的对比(个/μL,)
2.3 两组护理后全血病毒载量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全血病毒载量<50拷贝/mL 28例(87.50%),<100拷贝/mL 3例(9.38%),>100拷贝/mL 1例(3.13%)。对照组患者中全血病毒载量<50拷贝/mL 20例(62.50%),<100拷贝/mL 8例(25.00%),>100拷贝/mL 4例(12.150%)。护理后,在全血病毒载量抑制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艾滋病作为感染科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由艾滋病病毒感染所致。临床研究表明,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80%患者发病年龄在18~45岁范围内,即为形式比较活跃的年龄段[9]。与此同时,对于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易进一步感染一些比较罕见的疾病,如弓形体病、肺孢子虫肺炎以及非典型性分支杆菌感染等。因此,为了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需加强医护干预方案的实施。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艾滋病患者,重点提到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包括: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认知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社会支持护理干预等。结果显示,本次加强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治疗依从率上高达93.75%,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的62.50%(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全血病毒载量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知,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10]。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护理干预实施于艾滋病患者,可促进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此外,笔者认为,相关护理人员需注重自身护理能力技巧水平的提高,做到充分尊重患者,礼貌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他人及社会的支持;同时,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及日常生活干预,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进而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提高,并提高全血病毒载量抑制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