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效果评价

2021-04-09 06:51吕凤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6期
关键词:丙型肝炎梅毒传染性

吕凤阳

(大连市血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1)

在临床治疗中,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确保外科手术顺利开展的一个必要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临床诊治需求,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如抢救突发性疾病患者、治疗出血性疾病患者等。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有效降低临床对于血液制品的需求,然而在抢救及治疗危重病患者时,输血治疗仍然是控制疾病及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上在实施输血治疗时,大多采取异体输血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异体输血易存在传播病毒、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输血治疗患者感染上梅毒、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传染病,这不仅会引发医患之间发生纠纷,还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故而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血清中传染性指标实施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1-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的2500例行输血治疗患者为例,主要探讨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实施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2500例进行研究,在输血治疗前检测患者传染性指标感染情况。其中男1408例,女1092例,患者年龄上限值为80岁,下限值为10个月,平均年龄为(39.20±7.60)岁。在患者输血治疗前,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其3~5 mL静脉血作为样本,按照常规要求分离血清后待测。

纳入标准:①研究前未实施感染物检测者。②患者检查结果、临床体征及临床症状满足输血诊断者。③知晓本研究内容,同意加入到研究中,签署相关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精神、意识障碍者。②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③哺乳期、孕期妇女。④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1.2.1 检测仪器 应用BIO-RAD2010型洗板机仪器和BIOCELL2010酶标仪器进行检测。

1.2.2 检测方法 在患者晨起处于空腹状态时,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其3~5 mL静脉血,放置于温度为4 ℃下进行保存,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根据相关操作流程将血清分离,以速度为每分钟3000 r进行5 min离心处理,在1~3 d内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标志物,所有检测应严格根据说明书上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之一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于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应采取梅毒螺旋体微粒凝集试验法实施梅毒确诊试验,对于HIV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将其送至本市的HIV疾控中心进行确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及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检验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与梅毒抗体。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取SPSS21.0进行处理,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以(%)进行表示,应用χ2校验数据,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 经分析患者检验结果,在2500例输血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检出人数共有248例,检出率达9.9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24例,检出率达0.9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3例,检出率达0.12%;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48例,检出率达1.92%。见表1。

表1 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n=2500)

2.2 分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 经分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检验结果,男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检出率(12.21%)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95%),P<0.05;但男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率及梅毒抗体检出率分别为0.99%、0.14%、1.84%,与女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率0.9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率0.09%及梅毒抗体检出率2.01%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分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验结果[n(%)]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与抢救时,常采取输血方式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也是造成患者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临床上,大多数疾病都能够经过输血传播而导致受血者受到感染,如病毒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不仅会危害到受血者身体健康,还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与此同时,在开展输血治疗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有一定概率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如接生、抽血、穿刺、手术等,若患者自身有感染性疾病存在,未采取相应的隔离、保护措施,则会增加临床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风险。另外,在输血治疗前未检测患者传染性相关指标,如果患者在输血治疗后感染上传染性指标,就很难确定是否是由于输血治疗而引发的,进而增加医患之间医疗纠纷发生率。故而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实施传染性指标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及交叉感染,还能够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自身素养与工作责任心,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进而实现医患双赢的目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自身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我国逐渐完善与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血液的应用,各级部门已逐渐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把关血液的来源,完善对于献血人员的检测工作,进而在预防及控制血液传播而引发传染性疾病发生方面已取得良好成绩,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临床血液应用的安全性[5-7]。

本研究中通过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实施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2500例输血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检出人数共有248例,检出率达9.9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24例,检出率达0.9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3例,检出率达0.12%;梅毒抗体检出人数共48例,检出率达1.92%,男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检出率(12.22%)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96%),P<0.05;但男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率及梅毒抗体检出率分别为0.99%、0.14%、1.84%,与女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率0.9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率0.09%及梅毒抗体检出率2.01%,无显著差异性(P>0.05),这表明大部分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已受到不同程度感染,虽然男性与女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出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出率及梅毒抗体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能因检出率较低而忽视疾病危害性,需加强进行检测与筛查,避免出现漏检现象。由此证实,在输血前对患者实施传染性相关指标检测,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确保其输血安全性与身心健康,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本研究认为,要想降低因血液传播而导致受血者发生传染病,应以预防作为主要的抑制途径,结合防治方法实施综合治疗。对于医院而言,应当主动设置一个检验部门,严格管理及检查血液保存、来源及应用等。定期对血液进行抽样调查,及早排除潜在污染源,进而有效控制患者发生医源性传染病,确保其用血安全性。与此同时,发现传染源并进行研究,也能够为临床实施高效治疗与护理由血液传播而发生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临床一线工作者而言,自身应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不断增强医疗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无论在治疗过程中,还是护理过程中,应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严格按照临床医疗相关规章制度,对于临床使用的相关机械设备实施全面灭菌与消毒工作,以此来避免发生感染。除此之外,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当将用血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讲解,提高其对于健康血液的认知度,进而积极参与各项检查过程中,如血液检查等,防止因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疏忽,而导致患者在用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综上所述,在输血治疗前检测患者传染性指标对于临床安全用血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率,还能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丙型肝炎梅毒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