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阳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属于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病症,患者发病之后对其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很大。甲亢在我国的发生率达到3%,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甲亢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女性甲亢的发病率相对男性而言更高,是男性的2~3倍,还有部分地区属于甲亢高发地区,能够达到4%的发病率[2]。临床对甲亢患者进行治疗时,一般为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是十分常见的两种控制甲亢的药物,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都能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3]。但是临床上关于这两种药物对甲亢的治疗情况却存在着争议,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使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对甲亢患者进行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病例76例均来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甲亢患者。患者临床资料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获得批准。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为23~82岁,平均年龄为(52.16±13.82)岁。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年龄为(51.89±14.0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甲亢,并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甲亢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等水平都比正常值高。③所有患者经过超声检验,可以观察到甲状腺存在弥漫性肿大的情况,而且患者存在急躁性回声减低,患者的甲状腺血流速度明显增快[4]。④本文入组患者在近期之内均未服用过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⑤本文所有患者年龄均≤75周岁。⑥所有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合并心脏、肾脏、血液系统等严重病症的患者。②排除合并肝肿大、脾肿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病症的患者。③排除对甲疏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5]。④排除在入组3个月内服用过可能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药物的患者。⑤排除合并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患者[6]。⑥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⑦排除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本文的调查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患者使用甲巯咪唑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每日30 mg,在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之后,可以酌情为患者减少用药剂量,将药物剂量维持在每日5~10 mg。
1.3.2 对照组 患者使用丙硫氧密啶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每日300 mg,之后可以维持患者用药剂量为每日50~100 mg。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总体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同时对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疗效判定标准:经过不同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消失,为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则说明患者病情控制;治疗以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相关指标得到基本控制,则说明患者治疗显效;如果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指标能够回归正常范围,表明治疗有效;而如果各个临床指标都未达到上述标准,患者病情加重,说明治疗无效[7]。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病情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的TBIL、AST和ALT升高情况。每间隔4周为患者做1次甲状腺功能的检验,调整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常规地对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验和抗核抗体等检验工作,以便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毒性肝炎等相关状况加以了解,同时做好对患者全身性重要脏器的检查工作,及时为患者复查B超,检查患者的尿常规。
1.5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所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36/38),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为97.37%(37/38)、25例、12例、1例(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为28.95%(11/38)(P<0.05)。两组患者均无TBIL升高情况。两组患者AST升高占比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ALT升高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TBIL、AST和ALT升高情况的比较[n(%)]
甲亢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该病症主要是甲状腺本体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甲状腺毒性症状,临床选择抗甲状腺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4]。有临床研究认为,甲亢主要发生在20~50岁群体中,且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相对较高,甲亢患者会存在甲状腺毒症,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方法比较多[5-8],如果为患者进行放射性碘或手术治疗,则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所以临床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主要为患者选择以抗甲状腺药物为主,减轻甲状腺毒性症状,并且对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进行抵抗。
抗甲状腺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机制是对患者甲状腺中的过氧化酶系统进行抑制,故能有效地使络氨酸不被碘化,还能有效阻碍碘化酪氨酸的缩合,有效控制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合成,最终有效发挥对甲状腺的抵抗作用[8]。而抗甲状腺药物中最常应用的主要是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这两种药物,这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起效相对缓慢,因此需要使患者长时间的服用,大部分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抗甲状腺药物进行干预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也容易导致患者合并肝损伤、皮疹和关节疼痛等表现。有研究认为,甲疏咪唑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细胞计数减少和皮疹等,因此当患者出现发热、咽喉疼痛或乏力等症状时,需要考虑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如发现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等情况,需酌情减少对患者药物的使用量或为患者停药。丙硫氧嘧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均和患者的肝脏损伤存在关联,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出现相关的血细胞减少或皮疹症状,肝损伤属于一种隐匿性的皮质损伤,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很难被发觉,但有部分患者会表现出黄疸和右上腹部不适症状,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因此在临床上要对此加以重视,定期做好对患者肝功能的检验工作,若发现患者的转氨酶或胆红素出现升高,需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干预,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病症的加重。
丙硫氧嘧啶是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外周组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形成的一种有效药物,而甲巯咪唑可以有效实现对患者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的控制,帮助患者抑制T细胞的恢复。从对患者治疗的效果而言,这两种药物之间未存在明显的差异。评价两组患者用药之后不良反应的状况可以看出,虽然两种药物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可能使患者出现粒细胞缺失或皮肤炎等不良反应,但从总体的程度来说,甲巯咪唑对患者的肝脏损伤相对更轻。通常情况下认为,肝功能损伤和患者机体抑制性介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免疫介导是关键性的作用,丙硫氧嘧啶与甲疏咪唑对患者肝脏功能的损害机制存在不同,前者主要出现转氨酶升高的趋势,后者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甲巯咪唑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做好对药物使用量的监测药效起效较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相关情况,而对于具有肝脏原发性疾病的患者,为其选择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应该更加谨慎。近几年,临床对甲巯咪唑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不断有新型药物出现,能够控制患者病情,减少不良反应。而丙硫氧嘧啶对患者血流影响相对较大,所以两种药物的选择都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通过对本文的调查分析也得出,需要严密对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状况进行监视,做好对患者皮疹的观察,合理对相关不良状况进行处置,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对甲亢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使用甲巯咪唑,能够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之下减轻不良反应对其机体的干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