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大连 116027)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颅骨、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发生创伤病变,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病情变化极快,患者临床护理难度较高[1]。对此,本研究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护理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该病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7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②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既往颅内疾病史。②精神类疾病。③癫痫病史[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7)与参照组(n=37)。试验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男女分布比例是20∶17,年龄分布范围是22~63岁,平均(43.06±8.36)岁;创伤至就医时间范围是2~8 h,平均(5.37±1.06)h;颅内血肿16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7例、小脑血肿3例。参照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男女分布比例是22∶15,年龄分布范围是22~64岁,平均(43.08±8.39)岁;创伤至就医时间范围是2~9 h,平均(5.41±1.08)h;颅内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6例、小脑血肿4例。两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年龄、性别、血肿位置、创伤至就医时间范围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校准结果合格。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根据神经外科护理管理规范开展护理管理工作。
1.2.2 试验组 采用品管圈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组建颅脑外伤手术护理品管圈,圈名为“康复圈”,由全体神经外科护理人员构成,护士长作为品管圈圈长。由护士长组织全体圈员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圈子会议依次制订品管圈管理方法、规章制度[3]。②通过品管圈活动总结现行颅脑外伤手术护理流程,并依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规章制度开展评估,通过讨论形式找出现行护理流程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循证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优化流程,将全部护理工作落实于每一名护理人员岗位之上,同时细化其分工流程,明确各个岗位护理人员考核标准与绩效方式,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薪资挂钩,从而激发神经外科护理人员技能水平[4]。③具体护理流程:a.手术前的护理,术前对患者伤害情况加以有效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由于颅脑外伤病情发展迅速,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完善各项检查,并联系急诊手术,必要时可予以绿色通道进行检查。确定手术方式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准备相应的药品、材料、器械、设备等,保证全部器械、设备均能够正常使用,做好手术准备[5]。b.手术中的护理,手术室护士明确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身份后,向意识尚佳的患者介绍手术相关流程,由于患者多伴有极大的恐惧、紧张情绪,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以便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手术中护理人员配合临床医师开展手术工作,并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监测其神命体征,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2~24 ℃,湿度为50%~60%[6]。c.术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妥善交接,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或普通病房,保持患者各类管路的通畅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各类并发症高危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提升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通过考核方式对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质量水平进行评估,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水平越高[7]。②记录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③通过量表方式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能力、依从性进行评价,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能力、依从性水平越高。④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呛咳、消化道溃疡、电解质失衡、疼痛、便秘等[8]。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74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与护理人员相关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之中,试验组与参照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质量水平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数据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两组患者术后呛咳、消化道溃疡、电解质失衡、疼痛、便秘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χ2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n(%)]。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质量水平的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人员护理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长为(57.09±9.53)min,短于参照组的(92.3±15.47)min,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11.7873,P=0.0000);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18.86±30.75)mL,低于参照组的(402.53±51.47)mL,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18.6340,P=0.0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呛咳、消化道溃疡、电解质失衡、疼痛、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质量水平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质量水平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的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颅脑外伤涉及患者多个系统,是临床中急危重症之一,其手术、治疗、恢复均存在较高的难度,患者术中出血量较高,且术后伴有多种并发症风险,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临床病死率较高,因此,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护理,以便于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9]。本研究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形式,结果显示,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前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人员护理后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文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长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参照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呛咳、消化道溃疡、电解质失衡、疼痛、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所谓品管圈,是指同一工作场所人群自发组织的小组,该小组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流程,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循证、研究等形式,其目标在于改善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在护理管理中合理应用品管圈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进而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技能水平,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本研究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能力与依从性,尤其在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确切,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保障患者术后恢复效果,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