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十三五”期间,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图书馆理事会领导下,深圳图书馆党委和领导班子带领全馆同仁围绕中心工作,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图书馆之城”中心馆作用,致力于建设与深圳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国际一流图书馆,业务稳步增长,服务不断提升,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2016~2019年,全馆文献累计藏量1,039.77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532.53万(件),电子文献(含音像资料)507.25万(件)。新办读者证32.5万张,接待到馆读者1,728.12万人次;文献外借总量1,836.89万册次;自助图书馆借还文献929.61万册次;举办读者活动6,142场,参与读者810.98 万人次;网站访问量825.12 万人次,数据库馆外访问315.9万人次;微信订阅号用户41.56万,微信服务号用户31.61万;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总数46.87万;新媒体平台共发布图文12,260条,累计阅读数超亿次;接待来访嘉宾445批6,156人次,其中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宾客来访43批1,505人;各类媒体报道4,723篇次。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346家公共图书馆、235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和51个书香亭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统一服务平台新增办证读者98.6万,文献外借量达到5,176.01万册次。
“十三五”期间,深圳图书馆获得各类荣誉上百项,包括省级以上奖励表彰近50项。2016年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最美阅读空间”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总分居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评为“一级图书馆”;2018 年“南书房”获得“发现图书馆阅读推广特色人文空间”活动一等奖和“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最美粤读空间”称号;2019年“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优秀项目。
深圳图书馆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共同组成项目组,对“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围绕6个目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提出方向性的提升意见。
目标一:创新并优化服务,全面提升效能
重点实施“统一服务提升计划”“专门领域提升计划”“服务平台提升计划”,均100%完成。“服务空间提升计划”完成计划中的“艺术设计区”“世界文化区”“两岸四地法律文献区”等新空间,共打造了13 个新型文化空间,超100%完成任务。
目标二:引领全民阅读风尚,涵养城市精神
推动粤港澳阅读推广联动,深化与民间组织、社会文化组织、媒体等交流互动,扩大了活动影响范围。“图书馆之城”阅读推广联动活动有所发展,但阅读推广活动联动机制需完善,进一步强化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作用。
目标三:丰富文献资源,积淀城市文脉
重视馆藏资源建设与馆藏结构优化、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资源服务、地方文献建设,初步构建成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纸本中文图书年均入藏量35 万册”指标未完成,对文献涨价估计不足。“艺术设计”“世界文化”“两岸四地法律文献”等专题资源建设有待完备。
目标四:强化科技驱动,服务城市创新发展
完善了云平台实时监控系统,推进了网络安全的评估、定级与整改。开发了统一移动服务平台,对接了多个主流移动服务平台,推出了线上读者认证,完善了“微支付”,“微服务”更加便捷。组建了“数据馆员”团队,以“数据思维”推动常态化数据采集和数据统计深化;搭建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数据分析与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了读者个人阅读数据仓。在数据驱动图书馆服务时代,还需要提升对各类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对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强化分析成果的转化。
目标五: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扩大影响
夯实了统一服务管理、“深圳文献港”平台建设和自助图书馆优化升级规范管理。“图书馆之城”编目平台、书目质量控制战略和一体化的网络架构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自助图书馆设备调整和优化迁移,积极开展社区宣传普及活动。“深圳文献港3.0”上线,应用系统规范升级,构建了新业务系统。“深圳文献港”服务宣传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行动,需要加强。
目标六:全力推进调剂书库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新地标
“调剂书库项目”原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调整为“深圳第二图书馆”,由以文献储存为主的书库调整为现代化公共图书馆。2019年修订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市发改委批复,2019年12月23日举行了开工仪式,力保202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衔接性、可行性的战略规划,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发展机遇,为建设示范区城市中心图书馆提供规划指引。
委托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以下简称“中大团队”)从行业对标分析、用户反馈分析、城市发展定位、行业发展前景4个角度进行项目背景研究。
3.2.1 行业对标分析
对国内外先进公共图书馆进行整合分析,本文选择4个代表性图书馆,进行重点学习和借鉴。
(1)上海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完善,服务覆盖区、街图书馆和服务点;家谱数据库等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成就突出;利用关联数据、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对特色馆藏进行深度挖掘,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借助长三角地区战略优势进行图书馆合作;注重招收专业人才,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情报论坛、情报宣传展览、情报专题服务。
(2)广州图书馆:强调服务的主题化建设,包括本土文化服务、多元文化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重视制度建设;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促进图书馆的专业交流与合作。
(3)香港中央图书馆:主动彰显价值,争取各方支持;重视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成立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就香港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策略向政府部门提供建议;重视图书馆向社群延伸,为推广阅读文化而举办的社区活动日益多元化;阅读推广活动分众、分类明确。
(4)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注重馆藏开发和建设,将其与公众需求相结合,从而扩大影响力;关注成年人和老年人学习需求;读者活动以阅读为核心,融入文化认同和素养培育;与国际大型机构合作举办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
3.2.2 用户反馈分析
2020年10~11月开展问卷调查,围绕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认知和评价维度驱动“十四五”规划的科学编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与调查报告撰写。
3.2.3 城市发展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建成城市文明典范,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建设目标,并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2];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十四五”发展的定位要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3.2.4 行业发展前景
中大团队搜集报告及规划共132 份6 万余字,遴选39份进行文本分析,系统梳理公共图书馆发展态势、战略规划重点内容及显著态势: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公共图书馆秉持的公平正义更加重要;公共图书馆主动彰显价值的必要性更加紧迫;公共图书馆更加注重运用新兴科技;公共图书馆更加重视21世纪素养培育;公共图书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公共图书馆更加关注空间资源投入;公共图书馆更加重视馆员专业性提升。
全馆参与,全馆动员。组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和10个专题小组。与中大团队共同组建“十四五”规划项目课题组。
表1 深圳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七大板块
简单地说,愿景是回应图书馆长远发展中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理念是支持图书馆奋斗的核心价值观,总体目标是解决规划内的任务方向,可谓一体两翼,共同引领图书馆发展。
4.1.1 愿景
文化客厅:满足文化需求,营造人文气息。
智慧空间:信息互联互通,服务智慧智能。
知识引擎:推广全民阅读,共享知识创新。
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
4.1.2 理念
服务立馆:平等保障读者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有效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技术强馆:科技应用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空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服务体验。
文化新馆:汲取并展现中华优秀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建设中实现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1.3 总体目标
基于前期各方面的研究与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图书馆发展的任务,初步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建设国际一流、国内标杆,与深圳“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定位相匹配的新一代智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
4.2.1 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与深圳第二图书馆
(1)深圳第二图书馆(以下简称“二馆”)建设情况。2019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原来批复名称为“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以储存书库为建设目标,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投资估算约3亿元,综合单价为每平方米8,500元。2019年批复为“深圳第二图书馆”,成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投资约12亿元,综合单价提高到每平方米1.7万元,实现质的飞跃。
二馆将建设成为“一馆、一库、三中心”功能布局。“一馆”主要包括少儿服务区,是中心馆少儿区3~4倍,跨两个楼层,包括不同年龄段阅览区和专用活动区;综合服务区,延长开放时间(每天7~23点),提供休闲、自助、智慧多种服务,局部区域开放与其他区域封闭可控;特色文化空间,包括艺术、科技、历史、展陈、深圳本地文化等,均有专项设计支撑。
“一库”多种储存方式并存,实现800万册藏量。二馆将发挥多种储存方式优势,优化布局,实现文献库之间的垂直调阅与智能管理。其中,标准书架150万册,分布于主阅览区;保障本开放阅览区与密集架书库300万册,密集架书库采用地下设计,配套垂直传输与调阅系统;引进地下智能立体书库350万册,配套分拣与调阅系统,实现图书馆之城图书物流和配送全自动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三中心”是“图书馆之城”基础保障。“采编中心”从中心馆迁移至二馆,提升“图书馆之城”书目质量控制水平,促进采编与典藏深度融合。“网络数据中心”实现两馆信息化协调设计,借二馆建设契机,更新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调配调剂中心”承担“图书馆之城”文献物流中心功能,满足自助图书馆物流运营的需要。
(2)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与二馆的关系。在深圳图书馆整体发展战略引领下,两馆功能衔接,整合发展。中心图书馆强调大众、专题、行业协调服务;二馆强调大众、特色、保障服务,承担“一馆一库三中心”功能,实现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文献存储集散、多元文化服务。
4.2.2 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图书馆之城”
(1)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总体目标:全方位发展城市图书馆一体化,全面推进区级垂直型总分馆建设,广泛应用智慧图书馆技术,持续提升基层图书馆设施环境和服务效能。到2025年,建成普惠型、高质量、可持续的示范型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跻身国际城市图书馆一流行列。
(2)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主要任务:全面推进以区图书馆为总馆、垂直管理的总分馆制,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全区图书馆的经费、人员、文献和服务设施等资源,统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夯实城市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和核心业务网络。中心馆统筹“图书馆之城”业务,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和统一服务,建设与完善网络数据中心、联合采编中心、地方文献中心、文献调配中心、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网管理中心。打造线下智慧服务空间和场景,利用5G、RFID、物联网传感器应用、GPS 导航识别、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感知体系,构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空间和智慧服务场景,促进智慧型基层图书馆建设。发挥二馆大型智能存储及智能分拣系统的作用,促进全市文献资源配置的高效化和智慧化。构建智慧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加强联合采编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多源数字资源的整合;推进“深圳记忆”为核心的地方特色资源库联合建设;二馆书库和各区图书馆协同,构建城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全市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4.3.1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优化更新项目
自助图书馆项目是深圳“图书馆之城”总分馆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实施以来逐步提升服务,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全天候运行、自助化服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便利度。“十四五”期间将有160台设备到达保用期,需要更新迭代。拟申请立项“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优化更新项目”,采购160台自助图书馆用于优化更新“十四五”期间服务机,预计到2025年全市保持220台左右规模。
4.3.2 深圳第二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
二馆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包括“两中心”“五平台”。“两中心”即“图书馆之城”高可靠、示范性网络数据中心,高效能的仓储物流集成中心。“五平台”即以ULAS为核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应用系统平台;二馆提供全方位读者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自助图书馆大型设备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能设备和数据驱动智慧型图书馆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工作包括:规划建设计算机网络机房工程、数据容灾备份系统、网络交换与网络安全系统、覆盖二馆的RFID设备与自助服务系统、设覆盖全馆服务区域的云桌面系统;规划部署全馆智慧型应用项目;规划二馆引进大型专业化系统的统一信息管理和延伸服务;规划部署服务全市的以ULAS为核心的各类应用系统、二馆与深圳图书馆的高速信息通道;规划完成“图书馆之城”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迁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