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笔记本在使用电源和电池供电时性能与续航的变化,英特尔曾进行过专门的测试。对比平台为第11代酷睿处理器和移动锐龙4000平台旗下的U系列(图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英特尔和AMD在能效曲线设定方面的思路差异。
为了确保评测过程中的公平,测试人员采取开箱即测的原则,并未对硬件和软件做过多的人为干预和调整。同时,笔记本的电源模式都设定在“更好的性能”(图2),而非最佳节能或最强性能。考虑到不同型號笔记本的电池容量和屏幕亮度存在差异,还统一将屏幕亮度调整为200nits,且将电池容量下降到50Wh时才开始正式测试。
Mobile Mark 18是一款专业测试续航能力的软件,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使用场景对笔记本的实际续航能力进行测试,还能得出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性能数据,方便用户对续航时间和性能跑分两个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图3)。
从图3汇总的平均数据来看,菱形的部分为5款酷睿笔记本和5款锐龙笔记本的平均续航时间,酷睿组是550分钟左右,锐龙组则在59 0分钟左右,二者相差大约7%。而蓝色的柱状图则是两大阵营笔记本的平均性能分数,酷睿组(1200+)和锐龙组(800+)之间却相差50%。
这组测试数据可以说明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AMD移动锐龙4000笔记本虽然整体续航领先第11代酷睿笔记本,但提升续航时间的代价却是性能层面的断崖式下降。哪怕移动锐龙4000在多核性能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但在电池供电的环境下却远不如同级别的酷睿笔记本。
笔记本电脑插(上)电(源)性能强,拔(下)电(源)性能弱,但两个状态之间到底相差多少?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模拟办公环境的PCMark 10Office 365项目对比(图4)。
在图4中,左侧蓝色的柱状图为英特尔酷睿组,深蓝色柱状图为电源供电下的跑分,浅蓝色为电池供电下的跑分。同理,右侧红色的柱状图为AMD锐龙组,深红色和浅红色分别为电源和电池供电下的跑分数据。从对比图来看,英特尔酷睿组的5款笔记本在电池供电时只有大约10%的耗损。反观锐龙组,插电和拔电时的性能损失最多可达38%。
在PPT格式文件转PDF格式文件耗时的办公场景测试中,英特尔组除了微星尊爵Prestige 14以外,其他4款产品在插电和拔电状态下的差距都非常小。锐龙组5款产品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都非常大,其中联想iedapad 5在电池供电下的转换耗时更是增加了29%(图5)。
需要注意的是,对A M D移动锐龙4000系列笔记本来说,并不是所有应用在拔电后都会出现性能骤降的现象。以CineBenchR20基准测试软件为例,锐龙组在插电拔电状态下的成绩几乎持平(图6),联想iedapad Flex5 14在电池供电时的跑分甚至还有所提升。
通过技术人员的分析,AMD锐龙组笔记本在拔电状态下性能骤降的主要原因,是锐龙处理器在直流电(电池供电)下会采取更严格的限制电压机制。在交流电(电源供电)时电压在极短的时间就能从0.7V加压到1.4V,但在电池供电时类似的阶跃发生得比较晚,从0.6V左右到0.8V延迟了7秒~10秒的时间,然后推到0.9V,到任务快完成的时候才推到1.4V(图7),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初期响应比较缓慢(可能产生明显的卡顿感),无法第一时间进入高效性能状态。
这种限制电压机制的好处是,通过牺牲性能换来了更长的续航时间。但由于锐龙4000的限压机制相对极端,所以导致续航提升与牺牲的性能之间不成比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电池供电时手动将电源选项设定在最佳性能模式,用牺牲部分续航为代价换来更强的性能输出,只是在该模式下锐龙4000笔记本的续航能力就很难超过平衡模式下的酷睿笔记本了。
理论上,插电追求高性能,不插电追求长续航,既然都不插电了自然就没必要追求高性能。但是,英特尔酷睿笔记本找到了更好看的续航与性能之间的平衡点,插电与拔电状态下的实际体验差别不大。希望A M D 新一代移动锐龙5000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优化,在维持长续航优势的前提下减小性能上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