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柯璐
【摘要】海绵城市是我国在朝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建设内容,在工作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自改革和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现代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的步伐迅速地加快,导致原有的大量透水面被不透水面所替代。并且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城市病。为了有效遏制这一问题的发生,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拓宽河流水系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纳水能力,从而实现储水、净水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运用
1、海綿城市理念概述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指的是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蓄水和吸水能力,让城市在面临环境变化时有能力自我调节和使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围绕水进行相关管理,例如进行吸水、排水、蓄水等功能的关联,让城市在雨季能够不至内涝,而是能将雨水保留住。通过调节城市的雨水循环来增加城市内部对于生态水资源的利用率。以此解决城市中的用水问题并且改善城市生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最重要的是对于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能够主动解决城市中突发降雨,避免出现内涝的情况。海绵城市理论中所提出的城市园林内循环这一概念更适应于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对于自然情况的适应能力。
1.2海绵城市的优点
第一,减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海绵道路主要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渗、滞、蓄,可以对雨水实现多途径的排泄,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政道路排泄管道雨水流量和流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第二,降低雨水径流污染。海绵道路的建设,可以使得雨水经路面而直接渗透到地下,从而可以减少雨水冲刷地面,同时雨水在渗透地下过程中经过路面、生态设施、土壤及内部的微生物消化、吸收等可以实现对雨水中污染物的清除,使得雨水得到了净化;第三,改善城市微气候。海绵道路配合道路两侧的LID 设施,可以提高道路路基中的含水量,从而降低道路表面的温度,一定程度上环节城市热岛效应,可以调节城市的微气候。
2、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中的具体运用
2.1增加街道小型绿地
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在运用园林植物景观时,需注重对小型绿地的应用,在城市街道适当增加其数量。具体而言,是采取分散规划布置的方式,小规模、多数量的应用下沉式绿地,扩大其在城市街道的覆盖率,再借助绿道进行连接,使各个街区的小型绿地形成一个整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小型绿地灵活性较强,可结合街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并且占地面积较小,是应用园林植物景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实际规划过程中,需要通过模拟分析街道净流量,估算径流系数,将雨水花园、砾石沟、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布置在雨水汇集处,补充地下水的同时,解决城市雨洪内涝问题。在城市街头设计小型绿地时,植物的选择尤为关键,应以水陆长势都比较好的绿色植物作为首要考虑对象,美化街头景观,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
2.2采用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的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较为普遍,绿色植物是构成雨水花园的基础元素和关键元素。布设雨水花园时,选址位置地势一般较低,可收集、存储雨水,其滞水层深度以20~30cm最为合适,超高设计则控制在5-10cm范围内。将沙土、砾石等铺设在雨水花园底部,结合各类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过滤、净化雨水,促进其循环利用。降雨量是决定雨水花园水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根据地域气候科学选择园林植物。我国年降水量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对于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对植物本身要求较低,选择树种时,以耐旱性良好、易于塑形、净水能力强、景观效果好的乡土植物为主,常见如旱柳、芦苇等。对于降水充沛的地区,则受地面雨水径流的影响,对植物要求相对较高,选择植物类型时应确保其根系发达、抗逆性较强、净水能力强,常见如垂柳、芦竹、美人蕉等。
2.3建设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园林植物景观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并在水生植物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对水质进行净化,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注重人工湿地的运用。在景观中的人工湿地水源主要是中水以及含有初期径流的雨水。城市景观中的人工湿地一般为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而在实际园林绿化景观工作中,一般根据水环境的条件差异来采取区分人工湿地。具体包括有湿地边缘区、前置区、主体湿地区域、植被缓冲区等。湿地边缘区主要采用乌桕、枫杨、苦楝等相较而言耐湿也耐寒的植物,起到预过滤空气漂浮物及地表径流沉积物作用;前置区主要为前置集水区、稳定塘的种植,植物作用主要为拦截水中悬浮物,并对水中的污染物起到一定程度的降解作用。所以种植上以挺水植物为主,可采用如再力花、芦苇等进行种植;湿地主体中的碎石床同样多数采用挺水植物,如香蒲、灯芯草、水葱等,这类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生长率高,且能够增加碎石床的通透性。二氧化碳主要是以各类水生植物为主,依据水体深度选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可适量点缀,但不可大面积种植,避免造成水体缺氧。现代景观湿地种植时使用较多的植物有金鱼藻、狐尾藻、眼子菜等,观赏性与功能性俱全的植物。这些植物除了具备优良的景观观赏性,还能够对水体中的总氮、磷、氨以及重金属进行吸收、吸附,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缓冲区在选择植物时则主要是考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以及水位浮动造成的影响。原则上采用两栖类且根系发达的植物,如两栖蓼、苔草等。
结语: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城市中的各种绿地资源,充分了解海绵效应对于绿地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并使其充分发挥出来。由此来充分发挥绿地环境的有利价值,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和持续长远发展,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海.再论海绵城市和陶瓷透水路面[J].陶瓷,2020(4):9-14.
[2]李慧琴.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J].陶瓷,2020(8):106-107.
[3]李建成,王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J].卷宗,2019(27):330.
[4]彭华,惠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与养护措施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1):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