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晓莹
(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云南 玉溪 653100)
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服饰服装作为承载着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的特殊“语言符号”,传递出不同人们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重信息。着装选择被看做无目的的外显文化现象,尤其是区别于汉族的少数民族服装,是区域化的群体民族民俗展现。时下,借以民俗活动的契机向大家尽情展演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服装的魅力,不仅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提供了表演平台,更成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如,附丽在服饰服装上的刺绣等相关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为大众了解传统民俗文化打开方便之门。
赛装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①由于该节日以彝族服饰服装为基础,又源于彝族聚居的云南,因此,赛装节也被称作“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该传统民俗节庆会在两个地方举行:每年元宵节永仁县的直苴村是每年最早举行赛装节的地方;第二个赛装节的举行地点是大姚县三台乡会在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②
由于云南彝族多半住居住在高山峻岭中,支系较多,分布分散,“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特点使得彝族很少有机会集体聚在一起。赛装节正是给当地彝族同胞创造相聚的机会,也给适龄青年男女提供认识彼此、追求爱情的机会。参赛的妙龄女子或女子的长辈,会花许多时间去精心筹备参赛服饰,这些服饰服装全都是纯手工刺绣缝制而成。她们作为设计者和参赛者,最能够集中反映出女子的勤劳、智慧以及心灵手巧。
赛装节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是基于对这一传统民俗的传承和保护,“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应运而生。该活动受到云南省委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主办单位,还是承办单位,都致力于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目标,共同打造属于云南省的民族节日和服装盛会。该活动贯穿整年,涵盖主体活动、产业经济以及宣传推广活动等各个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服饰服装同台展览展演成为最受瞩目的重要内容。③
在赛装节中,玉溪市代表队连续三年夺得“优秀组织奖”“十佳传统民族服装服饰”“十佳民间刺绣(布艺)能手”等共计31个奖项,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1.组织领导方面
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交由玉溪市文化馆负责策划、排练、实施完成。市文化馆自收到文件通知起,多次召开筹备会、推进会,号召各县(市、区)文化馆积极配合,从当地农户村寨、田间地头征集和遴选少数民族服饰服装,派出专业指导教师下基层甄别、指导。从演出编排、音乐合成、节目录制,整整花了两月有余的时间。当有了第一年的习得经验,第二年把前期工作做在前,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摸底排查、搜集整理、图纸绘制、创意设计等多方面的工作,将大家凝聚到一起,为美发现,为美创造,最终一举在赛装节的舞台上取得令人惊艳的成绩。
2.图案选择方面
所有征集的服饰服装中,多是以实用为主的上衣、马甲、背裳等服饰鞋帽,花纹图案多样,寓意丰富,在构图上有繁简之分、虚实之分,形象上存在夸张与变形的暗示,色彩上也强调对比色互补和同类色渐进关系等。经过反复比对、翻阅查找、资料考究的基础上,优先考虑传统图案的展示。在每套作品后面,都附有详尽的文字解说,使观赏性和阅读性大大提高,把少数民族原始古朴的自然美展现了出来。
3.经验累积方面
通过三届的比赛,全省各地州欢聚在楚雄,在团结、友好、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学习,让团队在展览展演中取长补短,对服饰服装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挖掘及提升。在返回到驻地后及时与当地加强信息反馈,拓宽全市团队参与、欣赏、共享的平台,争取能够在下一届的比赛中,服饰服装和设计图稿更加灵动、创新。
该活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玉溪市向各县(市、区)广泛征集的传统民族民间服饰服装,是玉溪当地民族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业内人士积极性和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起到推介推广的作用;
二是服饰的原真性。流传在民间、深受群众喜欢的传统服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制作技艺和款式纹样上来说,立足玉溪当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服装资源,遵循穿戴讲究习俗,符合当地群众民俗民风。部分少量服装虽有创新,也是为了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劳作需要或审美追求,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继承和合理发展;
三是文化的传承性。选中的一套蒙古族少儿服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备受关注。既保留了蒙古族服装结构的民族性,也折射出老一辈全身心的疼爱,是集情感寄托和时间积淀为一体,加上扮演者表现出极佳的精神状态,发出文化自信的最强音的完美体现;
四是旅游的推动性。当地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性和代表性,兼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服饰服装,不仅带给观者绚丽的文化盛宴,也为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村落逐步被大众所熟知,开辟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路线。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游客通过村落游览、民俗馆参观、彝族农家体验,尤其是刺绣技艺这个项目可参观、可参与,作为旅游伴手礼备受大家喜爱,刺激当地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少数民族聚集地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遗留在民间的古老绣品和老民族服饰日渐稀少,难以复制再造,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如果还得不到政府的有效保护,必将永远消失消亡。
服饰服装作为少数民族显性标志,往往能在视觉上第一时间辨识出该民族。然而,当前各类展览展演日益频繁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存在着民族特色缓慢消融、消失,无疑也给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有不少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民族服装落后、不方便,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文化越来越趋同之时,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也不断被磨平,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并不常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服饰服装已经不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社会转型期下,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具体到少数民族服饰服装上,如前所述,一件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时间的漫长及以及未来的不可预知,使得年轻人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如掌握刺绣这门技艺的妇女年龄普遍偏大,多半在4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递增,掌握熟练程度迅速下降,刺绣人才的流失很明显的出现了衰落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加之机器刺绣正逐步取代手工刺绣,势必对少数民族服饰服装的整体性、艺术性产生严重影响。
一言以蔽之,发展乡村经济,发展村落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村落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鉴于当下亟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点扶持,深度进行各民族文化村落群体服饰服装化分析,乃至细化民族支系的服饰服装差别,建立比较科学、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在力求传统图案的保持和再创新基础上,民族特性和现代化元素相互糅合,注重加强创新,与时尚接轨,符合新的审美要求,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怪来博人眼球。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服装制作工艺的传承,可以通过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做好师傅带徒弟和对年轻人的“传、帮、带”,对服饰服装制作技艺进行科学研究、系统总结,资助民族服饰服装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教育再培训的机制,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或美术手工竞赛活动等,力求培养年轻的继承者。
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载歌载舞,把民族历史之美和对人生礼俗的美好向往一起融入到服饰服装当中,身份识别和民族意识物化成为“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而刺绣作为又一服饰服装的集中亮点,在展览展演之上,充分表现了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总而言之,在少数民族服饰服装的运用过程中,展览展演这一形式,无疑是彰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最直观的一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陈出新,具体落到实处最关键的一部分。既充分展示了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是这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成果的展示,有利于积极探索保护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深化、不断拓展,同时为服饰服装保护理论研究倾注源源不竭的动力。
注释:
①赵惠,黄艳萍,潘泽凯.楚雄彝族“赛装节”的起源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6,(1):60,89.
②局部.2019丝路云裳七彩云南赛装节在直苴村启动[J].今日民族,2019,(2):封2.
③滕俊.七彩云裳 美美与共[J].民族画报,2018,000(002):P.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