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实践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

2021-04-08 01:59李传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罗湖区罗湖服务体系

李传宜

(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广东 深圳518000)

一、前言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2015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本文拟以深圳市罗湖区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现状为对象,进行一线调研,开展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二、罗湖区居民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罗湖区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引领罗湖全面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辖区居民公共文化权益保障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搭建

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为主阵地,10个街道及8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个悠?图书馆为平台,深圳大剧院、深圳戏院、深圳美术馆、深圳市工人文化宫、深圳画院、凤凰剧院等6个市属场馆和5个民间博物馆为重要补充,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二)基层文化活动质量稳步提升

仅2019年,全区举办少儿演出季、戏曲早茶、民乐专场音乐会、公共文化超市点单等基层文化活动共计3000余场,惠及群众100万余人次,深圳粤剧周、“缤纷五月”罗湖青工文化节等专题文化活动受到辖区居民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普遍肯定。

(三)群众文化精品战略成绩显著

2019年,09剧场《军哥剧说》高分通过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验收,为深圳迄今唯一成功创建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摄影周”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活动落地罗湖,进一步满足辖区居民精品文化需求和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品位。

(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全市领先

罗湖区共有4568名注册文化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4.4‰,大于各区平均值3.22‰,拥有文化、体育、关爱、环保等20个公益组、62个小分队,特色项目数量居全市之首,注册人数、活动次数、累积时长等均位列全市前茅。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典型奖”、“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等荣誉。

(五)群众文化权益保障满意度高

严格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开放规定和要求,区文化馆、图书馆每周开放56个小时以上,区美术馆、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街道图书馆每周开放48小时以上,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每周开放36个小时以上,基层公共文化活动数量多、质量高并深受辖区居民欢迎。近三年来,有关群众文化权益保障满意度的第三方调查成效逐年提升。

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不足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区的居民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不少亟待突破和完善的地方,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均公共文化面积不足

目前我区每万人拥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室内面积为1114.9平方米,小于市级达标值1500平方米;部分街道综合文体中心非自有物业独立站舍,短期租赁使用,后续存在续约难等等不确定因素;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方面,虽然已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受场地面积和功能布局等因素影响,实际开展各类文体惠民服务的困难较大。

(二)专业文化场馆规模不大

一是罗湖辖区的深圳大剧院、深圳戏院、深圳美术馆等均为市属场馆,设施设备普遍老旧,且多为经营性场馆,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十分有限。

二是缺乏独立的区属大型公共文体场馆。区文化馆建筑面积10509㎡,区图书馆建筑面积8014㎡,在全市各区中属于靠后位置。

(三)文艺精品创作影响不强

罗湖区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区,曾经创作出《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打造了国际摄影周、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文化品牌。但近年来,我区文艺精品创作势头有所减弱,相比于深圳其他兄弟城区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核心城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仍然不多。

(四)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不畅

调研显示,罗湖区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体制不活、机制不全等问题,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尚未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体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仍需提高。

四、路径分析及对策建设

分析上述四个方面突出问题,可以从设施建设、品牌打造和机制完善这三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辖区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来定位寻找突破路径和具体办法,切实推动罗湖居民公共文化权益工作在体量、数量和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与分散空间精耕细作相结合,大规模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1.单点式模式。

以高标准大手笔大力度全力推进新的“一馆一中心”(新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馆、新文化馆、罗湖体育综合训练中心、粤海体育休闲公园等重大文体项目建设。

2.综合体模式。

抓住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契机,预留文化设施发展空间并推进立体式文化综合体建设,可以下面布局歌剧院、话剧院和音乐厅,上面是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既可利用垂直空间优势高效解决罗湖土地紧缺问题,还能推动其成为深圳地标文化建筑。

3.群落化模式。

借鉴深港口岸经济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模式,依托分散在全区各处的众多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和布局特点,将相同类别的文化设施或区域进行整合、完善、提升和连接,打造罗湖的若干特色文化群落,如环口岸“悠?图书馆”群落等,由点及面形成连绵之势。

4.街区型模式。

充分利用政府储备用地和城区闲置空间,见缝插针扩大公共文体服务空间。比如,利用小区屋顶、架空层、闲置绿地等,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等占地不多、简便易建、受众面广的文体设施。

(二)强化本土优势培育与积极引进高端品牌相结合,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

1.精心推进创作文化艺术精品。

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路,探索面向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通过工作室制、客座制和项目签约制等合作方式,吸引和引导艺术家们结合时代需要和罗湖特色,创作一批能够在国际、国内比赛拿奖的原创文艺作品,并根据获奖结果进一步给予资金奖励,通过强化主旋律文艺精品创作,努力推动罗湖申报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示范基地。

2.着力推进打造戏剧表演品牌。

在09剧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基础上,乘势而上并进一步做大做强。探索推动09剧场与国内艺术院校合作设立艺术科研教辅机构或实践基地,还可探索进一步设立09戏剧研究院等专业艺术研究机构,不断将09剧场实践经验提升形成理论成果。

3.大力推进举办高端文化活动。

如针对水彩艺术,依托罗湖水彩艺术优势基础和“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可探索推进在梧桐山建设水彩画小镇和设立中国水彩画博物馆,将罗湖打造成世界级水彩画区域中心,形成“观澜版画、大芬油画、罗湖水彩画”三足鼎立之势,将水彩画这一品牌做大;如针对摄影艺术,依托罗湖摄影优势基础和“深圳国际摄影周”,可探索推进在罗湖建设国际摄影艺术博物馆,并推进承办更多国际摄影高端赛事;如针对图书服务,探索推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甚至国际图联大会等行业盛会在罗湖举办,向业界充分展示包括主题、特色“悠·图书馆”在内的罗湖图书服务体系成果,向世界充分展示罗湖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三)充分学习借鉴经验和立足罗湖区情实际相结合,多角度建立文化机制

1.推进文化共创机制创新。

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探索设立宣传文化专项扶持基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参与,引导社会组织、个人、企业等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例如,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实现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在社区内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政府主导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社会资本的培育,实现要素的跨界整合。

2.推进文化共议机制创新。

首先是针对区级顶层设计,可借鉴深圳市南山区出台《南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先进经验,联动文体、规划、发改、城市更新、财政、物业管理等多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保障专项经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次是针对文化行政部门,推动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管微观到管宏观、从面向直属单位到面向全社会等“三个转变”,把精力多用在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提供服务上。例如,福田区2014年在全国首创区级文化建设决策性咨询机构“文化议事会”,作为指导辖区文化发展的“智库”和文化决策的“外脑”,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肯定,值得罗湖借鉴。再者是针对社会评价监督,可推动建立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第三方研究和评价机构、市民代表组成的考评团队,对公共文化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价,促进居民公共文化权益的有效及长效保障。

3.推进文化共建机制创新。

一方面推进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运作,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文化领域政府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意识和服务能力。如,上海市作为全国最早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运行管理改革的城市,先后编制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手册》、《服务标准》、《管理主体资质标准》和《购买服务参考流程》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另一方面推进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供给,关注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延伸,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各取所需和各享所爱;优化“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罗湖文体通3.0版本,建设云上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推动文化活动线上直播、录播,打造更加开放、全天候的活动模式,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充分体验服务,推动辖区居民公共文化权益切实保障到位。

猜你喜欢
罗湖区罗湖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一线城市老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新素质教育”的创新行动— —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ervical chiropractic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金雅福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打造罗湖非公党建标杆
深圳罗湖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
罗湖医改:以人民健康为核心
罗湖:区内医疗资源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