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更迭,很多民间的传统工艺正在渐渐的消亡甚至是失传。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和世界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同步的工作,对我国民间的工艺进行保护、开发,希望这些民间工艺可以得以传承。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的迅速变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性、盈利性逐渐减弱,也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的艰难。目前我国发展始终以创意文化产业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这也是家国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传承者,全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更加重视。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正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使得其本来所具有的流通价值被不断减弱,又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功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找到学习者、传承者,而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甚至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未能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就这样永远的留在历史当中①。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尝试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尤其是高校中的艺术学院,都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高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和传承者,这样的教学思路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思路,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以研究为基础,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准备虫子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和体系。即使是这样,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由于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高校当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较少,学科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叠部分较少,也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未能真正形成相应的体系,也因此未能形成一个受欢迎的课程②。但是针对此问题,学校更应该提高重视,并结合现今的市场不断改进,更好的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和使命。
设计学专业在授课的过程中涉及到师徒制的教学形式,这也是设计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师徒制传承融入到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大纲当中,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就会更加的鲜活、灵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从单一的个体,整个融入到艺术教学体系当中,艺术教学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非常详细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细节进行解析③。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应当设立专项的课程,让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校园当中,也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当中。课堂使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阵地,老师需要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得设计学课程变的更加的有特色,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的生动、鲜活。学生结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亮点、切入点,这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是非物质文化走进课堂的现实意义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助力,基于此应当针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教师展开培训,教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非遗的接受和理解。学校教育可以更好的助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所发挥出的效果,和教师的专业技能、责任心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教学,需要让教师、传承人形成合力的教学机制以及教学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置应当有一个优质的团队协作完成④。这个团队中的老师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并且传承人需要对每一位老师都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保障老师可以准确掌握其中的技能以及技巧,并用最为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进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所以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其自身的审美取向,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的把握其特征,并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有的面貌,者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教授团队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此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是有效的,尽可能的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符合其审美需求,激发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都发生了改变,传承人需要在课堂当中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制,但是这并不完全适用于大学课堂的教学,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应当协助传承者,用授课的方式向班级内的学生传授知识。也因此学校老师和传承人需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积极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以此让学生在今后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作为主要的设计灵感,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⑤。传统非物质文化学习的师徒制是3 年,但是这样的模式是并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所以传承人以及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思想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在对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当中的内容,优质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吸引到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在此基础至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非遗知识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讨论,这样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⑥。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传统被动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开展理论课程之后,非遗传承人会对非遗的技能激发进行实践培训,这是一个操作的环节,其中很多的环节是非常耗费体力的,也非常枯燥刻板,这样以来学生就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基于此,可以将课堂当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学生之间互相鼓励,也不会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当中具有着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四川美院陶瓷专业的教授罗明遥带领学校学生多次到四川荣昌安富镇陶厂进行参观,并和学生用高超的技艺对土陶进行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他们所设计出的泡菜罐荣获当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大奖,也正是因此人们对荣昌土陶有了重新的认知,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成果⑦。
现代艺术课堂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具有整理、修复以及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设计学专业的课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吸引到学生们的眼球,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体系当中,两者是互融互进的一种关系,现代设计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适应于当下市场的审美需求⑧。现代教学课程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教师也应当及时带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理念、价值进行学习,所以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广泛的艺术灵感,还可以让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的技术和内涵。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是一道有形无形的门,总需要有人去打开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要,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没落,其本身的价值和内涵却没有观众欣赏,也没有传承人进行传承,这是一种悲哀,更是文化的损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设计专业课程当中具有着一定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设计的知识面,给予学生们充足的灵感在未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使学生们不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者,也是一个传承者,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谢姬.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98-99.
②肖燕萍,刘玲.湘西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模式构建——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6(002):92-95.
③童铧彬. 高职工艺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包装设计专业嵊州竹编教学体系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④何桂云.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引入课堂教学设计——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堂为例 [J]. 艺术品鉴,2017(03X):309.
⑤刘哲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以铜工艺品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为例[J].艺海,2015(09):82-84.
⑥黎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以民间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为例[J].职业,2014(024):79-80.
⑦万剑. 国家级非遗"宁波泥金彩漆"的艺术特色与生产性保护[J].装饰,2012(09):125-126.
⑧王春红.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深入传承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木三瓯”为例[J].科技视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