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凌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类便是给孩子报绘画辅导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画画辅导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个人思维。为了满足家长们日益高涨的需求,市场上关于儿童画的辅导班也是越来越多,以各种开发思维,促进学习的名号也越来越多。
然而随着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便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很多辅导老师、家长会无形之中比较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尤其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俨然是把学校里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体制搬到儿童画教育中。甚至会给孩子们拟定同一个题目,或者让孩子们画同样的一种物体,最终根据画的画像不像,予以评分,这种现象在儿童画教育中屡见不鲜。
通过长期观察某一类教育机构,笔者就发现一个常见问题: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画画的实力偏低,与别的孩子存在差距,为了保护孩子,会与学校商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在班里画画成绩上的差距。那么家长所说的这个“差距”是指哪些方面?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家长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知道自己跟别人绘画上存在的差距呢?
就此,笔者在图书馆进行了资料的查阅,同时在辅导学校与一些教师之间展开了小范围的调查。而后发现,认为孩子与别人存在差距,会觉得孩子接受能力较弱,粗心,与老师画的不像,认为孩子是在胡乱地涂鸦。
针对另一个问题,该不该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大概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家长与老师认为是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之间差距的,他们认为应该充分把握集体这个大环境,这个环境中有老师的讲解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因为大家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促进思维的发散,可以很好地在下一次的课程中运用。在老师的引导和带动下,能够取得更快的进步与发展;在生活上,也可以互相学习照顾,在集体的学习中认识到珍贵的友谊;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与坚韧的品格。所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努力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
第二种观点是: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在儿童教育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又敏感的,孩子们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在与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中,孩子很容易对他们的言行产生认同,容易丧失自信失去斗志。如果家长老师一味地指出孩子与其他人的差距,会让孩子失去信息,变得自卑,从而对很多事情丧失积极性。由此,他们觉得让孩子认真努力,态度端正,健康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种观点是: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完全听取家长的意见,作为兴趣班并不是孩子的主要课程,想要孩子怎么发展家长是最为了解的,最有发言权,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会知道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更加的适合孩子。很显然,有这种观点的家长将教育权主动地交给了辅导班老师,自己则处于一种“悠然”的处境,这明显是不对的。在教育中,尤其在儿童教育中,家长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孩子的影响是远大的,绝不能缺席的。
不管哪一种说法,其都有着自己的出发点,有自己的侧重,也都有着自己的立场。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哪一种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哪一种说法对孩子的发展更具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呢?在实际的儿童画教学中,家长、老师应该如何正视孩子与其他人的差距呢?
从理论来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儿童画”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高分数吗?还是为了学习某些技能,还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某种技能?在了解学习儿童画的主要目的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性地对孩子学习儿童画做一个大概的调查。
从儿童教育来说,我们不能紧抓着“成绩”二字,不能只是盯着孩子学习成绩。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这肯定是超出应试教育的,尤其对儿童教育来说,他们还处在年龄阶段较小,对许多事情并不清楚,有着极高的可塑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孩子成绩加以重视,很容易会让孩子只关注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善于学习,那么他可能就会对其他事物丧失兴趣,甚至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只是成为家长老师口中的学习机器,无法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更不要说发散个人思维、拓展个人能力;如果孩子不善于学习,那么可能花费很大功夫,却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这个时候,孩子不仅对学习丢失兴趣,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
从绘画教育来说,绘画是一门艺术课,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像不像”来评价。绘画并不像语文数学一样,有标准的答案、模板,不管是教学还是学习中,对于绘画,只是有一个大概的学习框架、学习指导,无法教学生如何画出更好的作品。因为,我们对绘画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不是单方面的,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的审美标准,具体的还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确定。
不管从儿童教育来说,还是从绘画教育来说,我们都发现,如果对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重视分数,重视像不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生的教育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只是关注孩子儿童画像不像,就会让孩子慢慢地丧失“与众不同”的能力,只会让孩子追求和别人一样的结果,而不会有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行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不负责任的。
在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在课上开头进行兴趣引导,课程的结尾点评展示孩子的作品,课后与作业相结合的,极大地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孩子的收益是较大的,能从每堂课的的学习中较多的掌握现阶段的知识,也能与同学们互相学习,思维得到一些发散和开阔。
上儿童画课,也是孩子的一个学习发展过程,就好比,孩子一开始知道怎样画一个圆,在上课的时候学会了画一个太阳,而他旁边的同学画了一个会跑步的太阳,那么这个时候他看见了,思维就得到了发散,画了一个跑步的苹果,那么他的学习儿童画的历程就向前走了一步,得到了发展。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在看一幅儿童画时不能单纯地从像与不像来对其好坏进行评判,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作为创作的主体当他在进行绘画时并不是在再现某样东西,而是在进行一幅创作。如果一个儿童用一个圆圈去再线一个人的头部这个圆圈就不是从某一个具体的人头中得到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创造物,是他经过反复观察和辛勤“试验”之后才取得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圆、直线、垂直水平阶段、倾斜、部分与部分的融合、大小等。
在班级里,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开始进行倾斜式样的学习时,而有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进行非直线式样的学习,就是人类的认识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渐分化的。从最简单的因素——线条开始其美术活动,而后进入最简单的形状——圆形。随着区别律的强化,儿童开始将最简单的圆形加以分化。在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儿童在作品中形成了用水平和垂直关系来表现物体,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在作品中增加了倾斜关系,使作品变得复杂起来,儿童画正是这种由整体到分化、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人美术的,阿恩海姆找到了教育的最基础的因素。
从这些例子我们能够发现,针对儿童画,我们不能以一种应试教育的态度对待它。而是要以一种进步、变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学习。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到“分数论高低”“绘画像不像”的简单评价中,这是不利于孩子学习的,对其未来的发展只会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儿童画不能用画的像不像来评判画的好坏,须知儿童就是创造的主体,它的画面不是为了再现某样东西而是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创造展示。也不是因为他本身的粗心,接受能力弱,而是因为他的画画素养的发展过程停留在哪个阶段而导致的,这就是家长所说的孩子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涉及智商的问题,也不涉及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问题,更多的是孩子自我创造的一种表现。儿童画,自然也属于绘画的一种。而绘画又属于艺术的一种,但凡是艺术的,也必然是独创性很强的,试想一下,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绘画的作品和其他人一样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接受甚至鼓励孩子有开创性的绘画,有开创性的表现。这样,才能发散孩子的思维,从绘画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本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不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是不严谨的,应该采取分班教学或者小组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须知孩子的绘画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地完善孩子的学习发展过程。而分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确正视儿童画教育中产生的“差距”。务必不要只是单纯地追求分数,追求像不像,否则儿童画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事与愿违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