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色彩美学意蕴

2021-04-08 02:29:19邓如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色彩

邓如萱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前言

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与耕作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极具民间性的地域与族群文化,我们现今将这类艺术作品成为“民间美术”。我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它承载着数千年历史间积淀的民族观念,蕴含着鲜明的民族审美特征,能够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无论是欣赏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我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第一感官往往是来源于我们的视觉印象。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色彩总能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它的冷暖搭配是我们感受的第一来源,探索民间美术脉络的同时,民间美术完整的、系统的色彩程式是不可忽略的,民间美术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因而大多寄托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烘托欢腾愉悦的生活氛围,换而言之,我国民间美术中蕴含的色彩美学与中国民众对生活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以下我将通过实际举例进行说明。

二、民间美术色彩中传达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产物养育不同的人。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南方与北方的人民有着差异巨大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也就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上的地域特征。江南地区在广义上是指长江下游之南,从古至今,那里的代表环境一直是美丽富饶的水乡,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早在距今35 万年前就有人居住。而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区域,那里四季分明,夏季降水多,冬季气温能达到零下,地形以及农作物也与南方地区大不相同。如果将江南地区描述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柔媚湿润,那么西北地区就一定可以称之为大漠草原的粗犷雄浑。黄土高坡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干旱的气候造就了陕西人嘹亮的嗓音和爽朗的性格,这一点除了体现在其别具特色的“信天游”上,还能在绘画作品中体现。

陕西农民画是中国农民画中的一个分支,以民间阶层的审美作为价值取向,既包括平面的绘画方式,又包括很多现代元素,用色极为大胆,艳丽,并常用冷暖色和互补色做对比,画面中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材,体现出淳朴的民族风情。陕西农民画家通过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再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提炼出图案的基本造型,在构图方面不受透视原理的限制,纯粹的用色拙中藏巧,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高饱和度的颜色被运用在其中,热烈质朴的情感溢于言表。

大海孕育了潮湿多雨的杭州,杭州农民画中除了出现了当地特有的山水风景,在颜色上也更为清淡雅致,有着水墨画的投影,诉说着南国独有的温婉细致。浙江一带农民画的题材也多选择与海洋有关的内容,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海洋为主要题材就决定了用色上与北方相比少了一些热烈炙热,多数艺术作品中使用的颜色饱和度相对较低,小色块的竹绿、品桃加上墨线等色彩的穿插,就能够使作品显得绚丽多彩又不会喧宾夺主。

再如闻名华北华东一带的临沂褚庄的泥塑,一般采用在泥模外涂白粉底子再根据需要调胶上色的方式,所调之色有桃红、枣红、橙黄、翠绿等,最后用墨色勾勒提神,鲜明的色彩和斑斓的对比,既有远古遗风,又极具现代感。与之相对比,我国南方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色彩饱和度较低,在用色习惯上也自有一套,在使用频率最高的颜色上,也与北方大不相同。但它们都展现着不同地域独有的特色,在观赏过程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很高的辨识度。

三、中国民间美术设色具有象征性

色彩是艺术家传达内心情感的物理表达,除了特定颜色在生理感官上的直接视觉刺激,它与民间观念联系紧密,色彩往往承担着象征手段的作用,在古人眼中,它是一种观念性定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并且影响深远,至今已经转化成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示。

早先人类的实践活动依附于自然,先民往往会对大自然展现出的色彩首先加以描述,例如:“青,生也。象征生时之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先民得到了五色,并将它们视为“正色”,赋予其吉利祥瑞之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一一被建立,当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色彩就开始拥有了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唐太宗时期就明文规定:黄色衣服只能供皇帝穿着,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除此之外,对不同位阶的官员服饰颜色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般情况下,民间色彩观念除了对这种规定有所遵循以外,绝大部分是以趋利避害、祈福驱邪为目的。我们在年画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传统年画色彩普遍浓艳鲜亮,主要以纯度较高的暖色入画,营造出一种热烈喜庆的感觉。其中,经典的杨家埠年画构成的主要颜色就是大红、黄色与青色,构图极为饱满,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还能够体现个人性格:京剧中面具中的红色代表着忠贞、英勇的角色,如关云长;黑色代表正直、无私的形象,如包青天;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这就说明,除了依据色彩的物理效果意外,民间艺术还利用色彩象征地位的高低以及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这些系统性的设色手法展现了我国历史上思想政治体系的嬗变,体现出民间艺人以及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

四、民间艺术色彩多具程式化

民间艺术的继承主要是采用师徒面授的传统方式,在这种代代相传和不断探索的沿袭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永恒美学规律与经典色彩使用方法。在长期的的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提升用色水平,即在前人流传下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程式化的赋色法则。在民间艺人长期不断地经验累积之后,赋色的诀窍逐渐得以累积成形。

这些赋色法则大多以顺口溜和口诀的形式流传,如“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配上红黄色更新。”;“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红得艳,绿要娇,白须净,纯色如纸映心魄。”等等都是这些程式化美学的直接体现。其中最核心的理念,纵然是处在现今社会中,也并不会完全被被外来文化冲散,这些审美标准仍不断启迪和浸染着后来民间艺术的发展,甚至对当下的设计有着深厚的影响。正是这种表面看上去程式化的色彩美学演化,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短句不断诵传,经久不衰,赋予民间艺术持久而又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民间传统的教授方式早已形成了惯有的观念,负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情结。

五、民间艺术浓郁的装饰意味

中国民间艺术中蕴含了大量的东方元素是不言而喻的,艺术家制作或大或小的艺术品除了在视觉效果上独具匠心,更注重个人感情和精神的融入。民间手工艺术基本上是纯手工的独创制作,而非单纯的机械批量化生产,因此在花纹装饰上,即使采用的是同一类纹样,往往也并非完全相同,具有个性化特征。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接受者是普通民众。群众喜欢热闹丰富,祈求平安幸福,这些要求就会反映在民间艺术品上。比如山东地区的布老虎的形象就与我们一般印象中威风凛凛的老虎大不相同,这里的老虎显得壮实可爱,同时,身上的纹样被夸张化了,颜色也从橙、黑、白三色变得更多。这样的老虎少了凶猛多了蠢萌,既符合人们祈求老虎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心愿,又符合孩童的审美,这样被主观改良的色彩就变得极具装饰效果了。

民间美术作品最初被创造出来都是实用性同审美需要兼备的,民众的思想都是淳朴的,阳春白雪是不够吻合其需要的,绚丽明快的色调能够使人眼前一亮,再加上简化夸张的描绘内容,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如今反观我们现代生活中的色彩,除了更加满足现代审美需要,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过民间美术配色的熏陶。

六、总结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既注意吸收中华文化历史上的文化积淀,又凝结着历代手艺人的智慧,是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民间美术囊括的内容,可以说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是艺术赋彩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民间艺术因暗合了平民百姓质朴纯真的美好愿望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人民的喜爱,此外,它也凭借着自身纯真独特的魅力为现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提供养分。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赋色史上的丰碑,它展现出的地域性、象征性、程式化和装饰性充分展现了我国手工艺人的审美智慧,也使民间美术这类非物质文化得以长久保存,影响至今。在现代社会的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能看到对民间艺术色彩的吸纳,它们在现代设计上的运用,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为现代艺术色彩表现开辟了多元化的前景。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民间色彩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神奇的色彩(上)
高人隐藏在民间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高人隐藏在民间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2:46:58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