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视觉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021-04-08 01:59王旭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大众文化艺术创作

王旭倩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一、前言

20世纪我国当代视觉艺术的概念逐步扩展为运用特定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创作出可供观众欣赏的艺术作品,绘画归入了这个范畴,包括了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态的和动态的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以美术绘画为例,介绍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十多年,本文参考各种文献将这一历程按照十年一个阶段进行叙述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象征性事件梳理如下。

二、“去中国化”阶段

1978年至1989年为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美学理论、创作方法和艺术观念引入,创作环境的逐步宽松,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伤痕美术呈现出从歌颂到暴露,从赞美到批判,从粉饰现实到面对真实的转换”。

画家李少文说,“现在世界上的美术潮流,绝不是‘颓废’二字所能代替的。我们老用牛拉犁就不会前进了”。当时不少人认为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太陈旧,应该积极接受新艺术手法和国际艺术界保持一致,这本身也是国际对话的基础。随着国内承办西方艺术展览机会的增多,艺术工作者接触西方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的频次越来越多。从1981年起,如何进行艺术创新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创新中的关系、比例等等问题。

这一时间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手法和观念的派别和绘画作品涌现出来,如:伤痕主义、乡土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艺术家们开始冲破“正统”尝试新生事物,出现了大量模仿西方现代艺术和反中国传统的艺术的人物和作品。

“85新潮美术”运动在“星星美展”之后,其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这次作品展主要表现了对人性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的苏醒。《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中这么评论这一现象:这时的艺术家聚在一起交流、碰撞,主要是企图发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即个性。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是比较混乱的,反传统、反艺术的口号和旗帜此起彼伏。“85新潮美术”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文革以来绘画政治化、工具化进行了批判和背离,提倡新艺术观念和新艺术形式。有人认为,整个“85新潮”就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机械照搬,但这并不适用与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

用现在的眼光审视,“85新潮”无论是“反中国传统”还是“与西方接轨”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无非: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的缺失和文化大革命等造成当时的年轻艺术家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后,对西方文化、经济的迷信,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一切都是先进的”思想蔓延,导致青年艺术家盲目全盘西化,这种环境下的艺术创作自然到处是西方绘画的影子;尽管“85新潮”开拓了艺术家的眼界和创作思路,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局面,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去中国化”问题。幸运的是,当时有部分艺术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积极地为中西方艺术融合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盘西化的艺术家逐渐意识到并修正极端的做法,从此以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下现实文化的联系,走在了寻求自我的正确道路上。

三、“后殖民化”阶段

第二个十年呈现出了后殖民化的特点,当时的艺术家逐渐开始考虑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重视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而绘画逐渐多极化发展,如波普绘画、新生代绘画、玩世现实主义绘画、新表现绘画、抽象绘画等。西方社会的艺术家们注意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批判性,并掀起了“中国热”,与此同时一些中国艺术家再次尝试与中西方融合,却是利用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改造和重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结果迷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底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定的文化现象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中国共产党为维护社会主义形象提出的一个理念,号召的艺术家们创作出丰富的历史画和革命题材作品。

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局面导致一些艺术倾向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逐步走向庸俗、世俗化,艺术家们的创作心态失去了文化热情,逐渐开始变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嘲弄。其中的原因大概为:全球化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始兴,拜金主义抬头;和中西方艺术交流增强促使民族身份问题显现。由此,先后出现“政治波普”、行为和装置等等艺术种类。解读新生代艺术总躲不开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如人民生活的非政治化倾向。

1992年“广州双年展”及“后89中国新艺术”为政治波普开始的标志。这个时期世界经济开始全球化,要求合作国家具有标准化的操作规则与程序。于是这种观念被引入艺术界,一九九二年的“广州双年展”正是艺术工作者努力学习“西方操作规则”的一次探索实践。“政治波普”在创作思想上借用的方法预示了当时艺术创作的重要发展动向。

假如说“主旋律”的艺术创作是因主流意识形态而产生的话,那么大众文化作为另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西奥多·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大众文化是批量化、标准化产生的,消除个性的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能消解人的意志。因此受到精英知识分子的批评,而这个时期除“主旋律”以外的艺术流派和创作类型均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

四、“形而上”阶段

2000-2010年为第三个十年主要特点为“形而上”。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艺术家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紧跟时代探索当代艺术的道路。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以此进行自主创新?这本身是一个繁重、庞大的问题和系统,岂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形式上的转变,写实绘画变得冷清,抽象绘画、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等逐渐热闹起来,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哲学化、抽象化、形式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经济,也让中国艺术家感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复杂过程,当代社会主要受经济力量支配,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受经济影响。此时的中国艺术家进退两难,因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还未融入全球化的艺术价值体系,现在所谓的全球艺术价值体系仅仅指西方特定的价值体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又必然要遭到西方世界的冲击。所以,艺术家们要么感到自身没有价值,要么就会承认和接受西方价值观而被“文化殖民”。

同属视觉艺术的装置艺术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从此以后在中国经历了被认识、理解与接受的过程,2000年之后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

五、“再中国化”趋势

2011年至今视觉艺术具有明显的“再中国化”特征,中共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国家鼓励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兴建和发展,为提高全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普及艺术通识教育,奠定了艺术的群众基础。艺术作品创作通过博物馆、网络站点等渠道,使视觉艺术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只有人民群众接受的、能够进行审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扩大流传面、达到强大的社会审美效应。

当前最响亮的倡议是关于当代性话语,即重点强调当代现实性与时代性要融入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画家、书法家林木先生一直反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他认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不能仅仅是对西方艺术的模仿,中国当代艺术要“反映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现代社会的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观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感受和现代情感”。

经过上个世纪西方思潮的影响,加上这个世纪西方人的炒作,中国“当代艺术”逐步发展起来,然而这种糟踏传统文化取宠于西方的行为和艺术创作注定无法长久。2011年以来,随着西方投机者的撤离,很多“当代艺术”一落千丈。反观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现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的价钱陡然升高。经济强大的中国开始在国际上站稳脚,逐渐显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悠长而意蕴丰厚的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大众文化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