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尊
(广西钦州晓尊陶艺有限公司,广西 钦州535000)
自古以来,杯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喝茶饮酒的。有史以来的杯赛有平底,圈足和高足三种。早期的杯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均有所发现,其中包含了陶制杯。战国至汉代出现原始青瓷杯,该时期,杯多为椭圆杯,浅腹,长边有扁耳;隋代杯多为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以唐代三彩籼陶及纹胎陶杯最为典型,当时还流行以盘带数个小杯组合成一套的饮具。宋元时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唐时的茶盏也叫“瓯”,陆羽在《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之差”,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状。宋赵佶皇帝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青青,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者,即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明后到近代喝茶用的器具改叫“盅”,此时期的盅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尤其是元末明初无耳“盅”的出现和盛行,当时的无耳杯普遍运用于官僚墨客的茶桌上,也就是当时的“文喝”。
现代人普遍把茶具器皿套餐分为:一壶(盏)一一杯,一壶(盏)二二杯一漏一公道,一壶(盏)四杯一漏一公道和二壶(一盏)六杯一漏一公道等。无论是这一套还是那一套,套件中都缺少不了那一杯子,茶杯是从明后期用来喝酒喝茶的“盅”分化后而来的,分化后的茶杯就只私茶职了,所以茶杯的作用是用来盛茶水的。在品茗中,茶杯有一段演绎是:静听入杯声,凝神杯中水,举杯独闻香,闭目作思状,轻抿杯中茗。这是整个喝茶过程中最精采的部分,而这个过程中动用了手,耳,眼,鼻,嘴,还有其中的神态等都多肢体组合,也是最享受的部分。
综上所述,假设把冠冕堂皇的壶比作王者,那杯就是王者身边兼职信使的侍者。
那么,陶做茶杯和其它物质做的茶杯有何区别呢在日常中,我们普遍通用的茶杯有玻璃杯,瓷杯和陶杯。玻璃做的杯子便宜,批量生产快、取材方便。在泡茶、泡100℃以下的温度玻璃中的杂质不会溶解到水中(食品级玻璃),还有就是用侧面可以观察到茶水的颜色、透明度和纯度:瓷制的杯子的优点是细密坚硬,轻巧,不易磨损和破裂等,在180℃的水中不产生溶性物。在泡茶冲水的拿捏过程100℃优于玻璃杯,但在察颜观色上由于没有“透性”又劣于玻璃杯。
陶杯首先去掉一个分数就是没有“透”性和“观色”性。在我国黄河流域、广西桂林、长江流域、湖南、江西等地均发现了现存最早的出土陶器残片,距今约为9000-10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不但方便了古代人的生活,还巩固了其生活方式,而陶杯属于饮器类造型。新时期时期早期虽然出现了陶杯,但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大批涌现陶杯,尤其是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我国西南、东南、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现了精美造型的陶杯。然而陶制器皿作为人类手工制品之鼻祖,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光圈,山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的蛋壳黑陶杯,属于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陶器,更是我国古代陶艺的顶峰。这些陶器的壁非常薄,犹如蛋壳,因而被称之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主要是指陶器的杯壁薄如蛋壳,一般泛指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薄壁黑陶杯。蛋壳黑陶杯杯口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而且其杯柄、杯体底座等部分均呈现圆润、端正之态。让人称道的是,蛋壳黑陶杯杯壁之薄是无人可复制的程度,厚度均为0.3-0.5mm,其沿口最薄,为0.2mm,其唯一缺点是杯壁厚度并不均匀。杯柄稍厚,用于称重,但厚度均为1-2mm。蛋壳黑陶杯高约15cm,重量为50-70g,有些重量还不足40g,通过上述数据证明,蛋壳黑陶杯是我国古代最薄、最轻的器皿。黑陶杯器表光泽、器壁薄而均匀、制作精美、造型优美、器形规整,均令人叹为观止,总结便是“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亮如漆”,我们可以领略4000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艺的极致之美延革至今的陶制器。
除了蛋壳黑陶杯之外,较为出名的还有红陶杯,其是石家河文化其中一部。石家河文化属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时期时代晚期文化,因红陶杯等特色文化而令人注目。红陶杯有凹平底、平底、空柄、圈足、实柄、三足等多种造型,有学者将其分为七型十二式。红陶杯形体较小,无论何种造型,均具有共同的特点。凹平底、平底造型的红陶杯高约10cm左右,而空柄、实柄等高约10cm左右。红陶杯均为红色泥质,胎多较厚,呈敞口状,素面,虽然其形制有所差异,但却能一目了然鉴别其与其他器物。红陶杯可以说是古代典型的器类之一。
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曾在淮河北岸的驻马店杨庄遗址的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发现诸多中形状各异的红陶杯,其特征与江汉地区的红陶杯无异。虽然到现在,人们对红陶杯的具体用途尚未有定论,大部分人将其视为普通饮茶、饮酒的器皿,而随着陶杯器皿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陶杯与纳西族的殉情祭风有一定的联系。在祭风仪式上会备置数件小杯、小碗,内装有茶酒,虽然杯碗造型并不精致,但与石家河文化中的红陶杯制作相似,只是颜色和质地有所差异,形象各异。祭风仪式属于纳西族的宗教活动,可见,陶杯的用途除了能够饮茶、饮酒之外,还能用作于宗教活动的专用品①。在一些墓葬中也能发现一些微型杯体,与石家河文化中的红陶杯形状、大小相近,这也进一步证实红陶杯的宗教活动用途。汉代早期的釉陶器也是著名,在秦汉时期,手战乱的影响,原始陶器的工艺出现中断与失传,原始瓷出现了工艺、品质方面的退化。但釉陶器却为陶杯开启了一个新篇章。釉陶杯虽然胎质不够细腻,釉色暗淡,胎釉结合较差,还存在严重的剥落现象,但其器形精致,杯腹口微敛,造型精巧,仿造的是金银器形,尽显端庄富贵之遗风②。可见,每个时期都有不一样的陶杯造型,且均属于典型之作,随着陶杯的不断发展,陶杯的造型更为多变、精美、小巧、坚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从制陶的材料和制陶工艺分析,是一种含铁且呈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泽,可塑性好的粘土。矿物质常常被称为陶泥(土),主要成分为蒙脱石、高岭土。陶瓷泥(土)烧成的杯子叫陶瓷杯,瓷泥烧成的叫瓷杯。用陶泥(土)和瓷泥(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通过配料、成型、烘干、焙烧等工序制成的器物,均可称为陶瓷。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制和瓷制种别。陶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陶泥的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使泥分子之间产生空隙,这些不确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小孔道像一道屏障,起到了隔热的作用,所以在品茶过程中极少烫到手,此优点一;其二是优质的陶泥做成的陶杯所含人体所需诸多微量元素在热的作用下,释放到茶水中;其三是陶泥价格低廉,利用方便;陶杯的在制作中还可以压光、书画、雕刻等,总之陶制杯俱具有其本身的优点和特性。
杯由于壶的产生,从原始的主角渐演化成配角,直至今天,人们在买茶具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壶体的形象变化和对壶的喜好,茶杯到了欲有可无的境地。2000年7月,江西大余县胡润生用微刻技艺、历时一个多月,在-套(5个茶杯1个茶碗)工夫茶具上“写”完了唐朝陆羽的《茶经》全文共计7233个字,并荣获世界吉尼斯纪录。
瓷的光洁明亮,陶的古朴厚实。笔者自前年开始拭心研究,用钦州独有的白泥、紫红泥经自然风化后,混合球磨,过筛、抽浆压滤、真空制成泥,去陈腐后,手工精制了一百个50CC容量的陶杯,陶杯为圆柱形,中间为鼓状,高度和口直径均为50cm,底直径为42cm,未烧制前质为0.75g。成品后的杯子,表面为亚光,整休简洁流畅,显得庄稳厚重,成品杯重50g左右,拿在手中有-种堕度,手感宜人,冲开100℃的水后,由于有0.30cm的杯壁,茶者持杯手感只有40℃左右的温度,把捏间,总有种爱不措手的感觉。
最近几年,通过科技人员的考察和化验,除了上述铁、锌、钙、锶等元素外,陶土的品位是:SiO2(64-65%),AL203(16%-17%),Fe203(5.1%-6.8%),TiO2(0.84%),还有少量的MgO,SrO,CaO,KO,NaO和其他有色氧化物。可见,钦州陶土矿石品位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独特的物理优势:土质细腻,可塑性好,坯料强度高,炉子支承能力强。这样才使英雄大有人在,精湛的技法,精湛的技艺才有施展的余地。
另外,生坯强度较高,其坯体表现也非常优秀:坚而不脆,硬而不散,柔而不软,韧而不粘,手随意搓捏捏造;而炉身支撑性强,可根据需要烧成任意尺寸的陶器,不至因炉身高温而爆裂,或熔融下塌变形③。按照相变理论,在1400℃以下的氧化气氛中,陶土中的氧化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等成分不会产生液相,也不会形成共熔物,而陶土中的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成分,在100℃左右,就会形成液相,在合适的炉温下,这种液相与高熔点的固体物质相互渗透。在特定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硅化物发生玻璃化,呈晶状转变,三价铁变为二价铁,并与硅酸根形成硅酸铁。如此,陶器质地的坚硬坚硬,致密度的光洁度和色彩的万千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陶杯成品后被界内朋友争抢,此后两年,笔者手工制作的陶杯都是压单订制,从来都是供不应求,这足以体现陶杯的精贵。
注释:
①刘威.考古所见潍坊地区蛋壳黑陶杯[J].收藏家,2020(08):43-48.
②舒文照.云南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J].神州,2019(15):54-54.
③朱梅.商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对现代工艺品造型设计的影响与发展[J].环球首映,2019(005):2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