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

2021-04-08 03:44郭晓慧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向权力个体

郭晓慧, 高 玲

(1.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 210046; 2.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

随着社会文明化,道德成为人们对事件决策的一个衡量标准,而对事件进行判断和决策往往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在道德研究中关注道德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利用某些道德知识来处理道德事件。道德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规则导向和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前一种是以规则为衡量标准的决策方式,而后一种是考虑事件后果的决策方式。在以规则为导向的道德思维中,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不会影响对行为合理性的判断,而以结果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某种行为的正确与否不会依据规则确定,而是由行为产生的后果而确定[1]。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很可能受到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会导致一些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古往今来,廉洁奉公者有,徇私舞弊者有。生活中,当领导能够用权力给人民造福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当权力带来的是不良的影响时,则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权力引发的社会事件一直都备受关注。Emerson认为权力存在于人与群体间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关系中,且是一个重要特征[2]。一些研究者也将权力定义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和进行控制的一种能力,是来自于控制、奖惩某些有价值资源的能力[2,3]。随着心理学对社会认知领域的广泛研究,人们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对权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Galinsky,Gruenfeld和Magee认为权力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随着权力被启动,与其有关的概念以及一些行为表现都将被激活,权力感的概念由此产生[4]。权力感是指人们认为具有对自己和他人资源影响和操纵的能力,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正具有的权力无关[3]。Winter将权力感定义为是对人和群体进行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某类奖励[5]。人们总是试图感受和识别他人的关注点和影响他们的能力。有关权力感的相关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如道德判断、助人行为、不道德行为、合作意向、道德思维方式等等。

大量研究表明,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即权力感可以显著预测道德思维方式。Kipni认为,不同权力水平会导致道德决策的差异。在社会环境中,标准、价值观等抽象规则都可以作为稳定权力关系的基本手段[6]。有研究发现,面对道德两难困境时,高权力感被激活后,个体表现出以规则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低权力感被激活后,个体表现出以结果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7,8]。此外,有研究者提出权力社会距离理论,认为权力会增加个体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和“去人性化”的倾向,同时,还会产生一种主观分离感,从而增加个体之间的社会距离[9]。也就是说,高权力感更可能使人感知到远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心理距离的维度之一,指社交对象与个体自我之间的距离,如家人-朋友,我-他人等。心理距离的概念是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是心理表征水平将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决策:对事件采用高水平解释会增加概括、高级的特征对决策的影响;相反,对事件采用低水平解释会增加特定、次要的特征对决策的影响。Eyal,Liberman和Trope认为心理建构通过道德判断表现出来,探讨了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较近心理距离状态,较远的心理距离下,人们更强烈反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认为遵从道德法则的行为是更加高尚的假设[10]。有研究者用社会距离表征人际关系,让被试在扳道岔的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决策,从而探究人际关系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具体情境中,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11]。Smith和Trope试图研究权力对解释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假设权力大,则采用高解释水平,结果表明,进行高权力启动的被试在分类任务中的分类更具有包含性[12],因此,高权力个体更可能进行高级、抽象的心理表征,更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低权力感个体反之。也有研究者探究了不同社会距离状态下,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如,在谷丽丽的研究中,被试处于观察者和当事人角色,启动不同权力感条件,结果表明,作为观察者,高权力感启动者进行道德判断时会比低权力感启动者表现得更加苛刻,作为当事人,高权力感启动者和低权力感启动者进行道德判断时的表现没有区别,他们都表现得比较宽容[13]。张静伟在研究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情境,然后探究在各种实验情境下,权力感和权威人格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使用特定的道德两难材料来评价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角色条件下,权力感和权威人格影响道德思维方式[14]。由此可以推测,权力感可能会通过社会距离而影响道德思维方式。

目前为止,虽然有不少研究者探究过权力感、社会距离与道德思维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几乎都是以一个变量调节其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依据权力社会距离理论以及结合以往研究结果,社会距离很可能是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的中介变量,因此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这一假设,进一步探索权力与道德思维方式间的内部机制,为解释一些道德事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山西某高校中抽取在校大学生80名(男40名,女4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三学生占34.3%,大四学生占65.7%;独生子女占34.3%,非独生子女占65.7%;城镇生源占43.3%,农村生源占56.7%,年龄分布在20岁至22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向被试发放实验设计纸80份,按要求填写完成后收回,将13份未按要求填写或未完整填写的剔除,最终回收有效实验设计纸67份,有效率为83.8%。

1.2 方法

1.2.1 圈词任务

Chen,Lee-Chai和Bargh在权力与目标的心理联结研究中[15]运用了此范式。通过向被试呈现一个由12行12列的汉字构成的矩阵,让其根据指导语圈出提示的18个词汇[12]。进行高权力感启动时,要求被试从18个词语中圈出与“命令”“控制”等相关的15个词汇,另外3个为“时钟”“单元”等无关词;当进行低权力感启动时,要求被试从18个词语中圈出15个与“顺从”“依附”等相关的词汇,另外3个为“时钟”“单元”等无关词。通过这种方式将被试分为高权力感启动和低权力感启动两种。以往研究表明,该范式能够有效地进行权力感启动,是一种具有较好启动效应的方法。

1.2.2 社会距离感知

采用吴烨凝[16]研究中社会距离感知的部分材料,由一张男性或一张女性图片以及3个问题构成。如,“我觉得我与图片中的人物内心贴近”“我觉得图片中的人物很亲近”“我觉得图片中的人物容易亲近”采用7点计分的方式,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平均得分越高,表示被试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近,平均得分越低,表示被试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远。题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

1.2.3 道德思维方式材料

由郑睦凡和赵俊华[17]实验中的两个情境和海因茨偷药故事构成。采用9点计分的方式,1代表完全同意,9代表完全不同意。最后平均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更可能表现出以规则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平均得分越低,表示个体更可能表现出以结果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1.2.4 数据收集

给学生呈现知情同意书,征得其同意后,开始实验流程。首先将所有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组中,每组男女各半,一组被试进行高权力感启动,而另一组被试进行低权力感启动,然后进行社会距离感知任务。为了避免图片人物性别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男女各一半分别看男性图片或女性图片,然后完成社会距离测量题目,最后呈现道德两难情境材料让被试进行作答,全部作答完成后回收实验设计纸。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其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道德思维方式和社会距离在不同权力感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用Person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PROCESS插件检验社会距离在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间的中介作用,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权力感条件下,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检验

在不同权力感启动条件下,对社会距离感知和道德思维方式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高权力感个体在社会距离感知上得分较低,M高=3.71,而低权力感个体在社会距离感知上得分较高,M低=4.60,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5)=-3.08,P<0.01,表明高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远,而低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近。此外,高权力感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得分较高,M高=5.71,低权力感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得分较低,M低=4.37,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5)=5.00,P<0.001,表明高权力感个体更可能表现出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低权力感个体则更可能表现出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权力感启动条件下,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检验

对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两个变量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社会距离感知上,男女得分差异显著,M女=4.45,M男=3.82,P<0.05,男性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远,女性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近。但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男女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差异检验

2.2 权力感、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的相关分析

权力感为分类变量,将其设置为哑变量(0代表低权力感,1代表高权力感),然后进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权力感(0代表低权力感,1代表高权力感)与社会距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6,P<0.01;权力感(0代表低权力感,1代表高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53,P<0.01;社会距离与道德思维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7,P<0.01(结果见表3)。

表3 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2.3 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和道德思维方式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和道德思维方式间的中介作用,采用PROCESS插件的模型4进行分析。由于性别会影响对社会距离感知,将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控制性别变量后,权力感可以显著预测道德思维方式(β=1.329,P<0.001),即回归系数c显著(图1)、权力感可以显著预测社会距离感知(β=-0.889,P<0.01),即回归系数a显著。将权力感和社会距离同时放入模型中,发现社会距离可以显著预测道德思维方式(β=-0.255,P<0.05),即回归系数b显著,且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预测作用下降(β=1.103,P<0.01)(结果见表4,图2);中介效应量为0.226,总效应量为1.32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0%,中介效应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解释率为5.0%,因此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和道德思维方式关系中中介作用显著(结果见表4、表5)。

图1 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直接作用

图2 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中介作用

表4 权力感、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之间的回归分析

表5 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和道德思维方式间中介作用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权力感条件下,在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权力感条件下,在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上差异显著,即在高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以规则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在低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因为高权力者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不需要依赖别人,决定事情的结果,往往采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低权力者几乎不能决定事情的结果,他们需要对周围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此外,研究还发现,高权力感个体比低权力感个体感知的社会距离更远。这与之前权力社会距离理论相吻合。因为权力感会影响个体心理状态,高权力者不需要依赖别人,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动机较弱,而低权力者往往需要依赖于他人,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动机较强,所以在社会距离感知方面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3.2 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在社会距离上性别差异显著,即男性感知到较远的社会距离,而女生更容易感知到较近的社会距离,这可能是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所导致,男性会被要求坚强、独立、有担当,因此,与他人会保持一种距离,而女性被要求温柔、乖巧,她们会表现得比较细腻委婉,更容易产生情感依赖,建立共情,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但在道德思维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有研究者认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在小范围内的道德判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道德判断不存在性别差异[18]。本研究认为这可能是道德两难情境的本身影响的结果。

3.3 权力感、社会距离和道德思维方式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权力感可以显著预测道德思维方式,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7][8][14]。高权力者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更可能遵从准则来进行行为决策,从而稳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低权力者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想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而往往要根据事情的结果来进行决策[19]。另外,权力感也可以显著预测社会距离,也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9]。高权力感个体感知的社会距离更远,低权力个体感知的社会距离更近。权力社会距离理论提出,高权力感会使人产生主观分离,总是区别于他人,更愿意保持自我独立[1],因此会感知到与他人较远社会距离,而低权力感者则倾向于依附他人,感知到的社会距离更近。本研究也证实了社会距离在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间起中介作用,即权力感会增加社会距离的感知从而影响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从解释水平理论来讲,在较远的社会距离进行高水平解释,即概括的、抽象的解释,在较近的社会距离进行低水平解释,即关键的、次要的解释,最终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前者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后者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研究结果既验证了权力社会距离理论,也解释了权力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心理机制,对某些社会道德事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权力者在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受到社会距离这一因素的影响。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身边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相比于权力大的官员,权力较小官员的腐败往往更加严重,他们更容易相互包庇,滥用职权,追求物质利益而徇私枉法,进而出现塌方式腐败。从反腐工作角度来看,基层腐败现象更值得重视,行为产生的内部机制并不容易改变,因此,可以从外部因素进行干预,对行为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抵制是比较有效的措施,所以我们要加大基层反腐工作的力度,严格要求权力者的职业操守和打击滥用职权的不道德行为,并进行相应惩罚和激励,形成一种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风气。从权力的角度探究道德决策的内部机制,试图更深刻地剖析权力者在决策上的心理过程,能够为一些涉及到权力的道德事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结论

(1)在高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在低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2)高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远,而低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近。

(3)社会距离在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导向权力个体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权力的网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