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风
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在《音乐教学法》一书中指出:“正如一切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同样音乐也有它的元素,如基本的节奏、音程和旋律乐汇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基本以元素为基础,创造了基于节奏和即兴演奏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基本特征。作为音乐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基于教材,对教材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深入解读,甚至对教材进行重构。以唱名教学为例,如学习sol、la 的素材有《小手拉小手》《太阳》《不能告诉你》《牧童谣》,这几首歌曲分布在苏少版《音乐》教材的不同单元,教师应提炼出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整理。在后续设计体验元素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唱名互动等形式,将不同的素材放在一起,能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版本的素材进行补充教学,如中央音乐学院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一上的《小蚂蚁要睡觉》《打花巴掌》《满天星》等。
为了避免“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技能而技能、为了体验而体验”现象的发生,音乐教学应当赋予音乐元素多样化的意义,应当寓教于乐,开展情境教学,而非将唱念“titi tata”作为诠释音乐元素的唯一标准。实践表明,忽视音乐元素的体验不利于学生音乐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而忽视体验的音乐元素教学,则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意味着音乐的元素不能被彻底地元素化,而要结合音乐活动的体验进行整体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创编。
教学时,教师应渗透元素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切分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节奏元素,教学时,教师须对学生渗透科学性的认知和人文性的理解。以苏少版《音乐》二下《夏天的雷雨》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于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我们可以用拍手、跺脚等元素型的声势进行教学,而对于人文性内容的渗透,教师就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首先,教师可以呈现四个完全相同的“八分音符宝宝”,接着播放夏天的雷声,将中间两个害怕打雷的“八分音符宝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就能直观地将切分节奏的特点表现出来。不难发现,切分作为节奏元素也是可以进行拆分和重组的,这就更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载体,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关注人文性。
再以苏少版《音乐》三下《打字机之歌》的教学为例。课始,教师利用打字机的音效让学生形成大致的印象,并通过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为无声的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紧密的节奏模拟打字的声音,平稳重复的音符表现出打字员小姐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强弱对比鲜明的力度变化预示着工作间隙的休闲时光……教师在强调体验的同时还强调紧密联系的音乐基本要素。接着,学生通过乐句划分、乐句对比、图谱再现、声势感受来完整地赏析乐曲,在多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叠加音乐元素的体验,从而逐步达到音乐形象深入人心的效果。
总之,音乐的组成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教学离不开审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元素教学,意味着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知识与情感、元素与非元素并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审美视野下的音乐元素以理性逻辑为基础,这让其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具备重要的参考和实践价值。